
军府;幕府。《北齐书·暴显皮景和等传论》:“ 皮景和 等爰自霸基,策名戎幕,间关夷险,迄於末运。” 唐 李白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寄深且戎幕,望重必台司。” 王琦 注:“戎幕,节度使之幕府。”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左侯相之梦》:“连举进士不第,忽遇干戈扰攘,参佐戎幕。”
“戎幕”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戎幕”原指古代军队的帐幕,是军事指挥的核心场所。后来逐渐引申为军队的行营或军事力量的象征,也可泛指与军事相关的组织体系(如幕府、军府)。
词源背景
“戎”指兵器或军事,“幕”为帐幕,合称代指军队驻扎的营地。古代战争中,统帅在戎幕中制定战略,因此它成为军事权威的象征。
扩展含义
在文学和史书中,“戎幕”常被用来比喻强大的军事力量或严密的组织体系。例如:
该词为并列结构,由“戎”(军事)和“幕”(帐幕/机构)组合而成,无固定顺序()。发音为róng mù,注意“戎”为二声,“幕”为四声。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北齐书》《李太白集》等文献来源。
戎幕是一个汉字词组,它由两个字组成。戎指的是古代的兵器,幕指的是帐篷或屏障。因此,戎幕的意思是军营中的帐篷或行营的帷幕。
戎的部首是戈,有4个笔画;幕的部首是巾,有3个笔画。
戎幕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一篇古代乐府《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百两御。燕燕于飞,云散之飞。之子于归,百两奋翅。”其中的“百两御”一句被解释为皇帝将军营设立的帐篷。从古代乐府诗中衍生出了戎幕这一词语。
在繁体字中,戎幕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戎的写法是“戈”,幕的写法是“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法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戎”和“幕”。
1. 历史上,将领们经常在戎幕下商讨军事策略。
2. 军队在戎幕下进行换防,保证边境的稳定。
组词:军幕、戎衣、戎利、戎首、行营戎幕。
近义词:帐篷、军帐、行营、营帐。
反义词:空旷、露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