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幕的意思、戎幕的详细解释
戎幕的解释
军府;幕府。《北齐书·暴显皮景和等传论》:“ 皮景和 等爰自霸基,策名戎幕,间关夷险,迄於末运。” 唐 李白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寄深且戎幕,望重必台司。” 王琦 注:“戎幕,节度使之幕府。”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左侯相之梦》:“连举进士不第,忽遇干戈扰攘,参佐戎幕。”
词语分解
- 戎的解释 戎 ó 古代兵器的总称。 军队,军事:兵戎。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戎装。戎马。 古代称兵车:御戎。 大:戎功。 称(方言,音如“农”):“戎有良翰”。 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笔画
- 幕的解释 幕 ù 覆着在上面的帐:帐幕。夜幕。幕天席地。 垂挂在舞台前部的帷帐:幕布。幕后。开幕。银幕。帷幕。 古代战争期间将帅办公的地方:幕府。幕宾。幕僚。 戏剧较完整的段落,亦喻生活中的情景:序幕。独幕剧。
专业解析
“戎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将帅的府署或军中的幕府,即军事指挥机构或将领处理军务的地方。以下是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
- 戎:本义指兵器、武器,引申为军事、战争、军队或士兵。
- 幕:原指帐篷的顶布,引申为将帅办公的营帐、衙署,即“幕府”。
- 戎幕:二字结合,特指军事长官的府署或军队中的参谋、文书机构。它指代的是将领处理军机要务、制定作战计划的场所及其所属的行政班子。
-
词源与用法:
- “戎幕”一词源于古代军事制度。将领出征时,在营帐中设立办公机构,处理军务、文书、参谋等事宜,这个机构及其所在地就称为“幕府”或“戎幕”。
- 在“戎幕”中任职的官员或僚属,常被称为“幕僚”、“幕宾”或“幕职”,他们负责参谋、文书、后勤等工作。
- 该词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和历史感,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于日常口语,但在描述古代军事、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到。
-
现代理解与延伸:
- 虽然现代军队的组织形式与古代不同,但“戎幕”一词所蕴含的“军事指挥中枢”、“军队领导机构”或“高级参谋部门”的含义仍然可以理解。
- 有时也被用来比喻重要的职位或部门,尤其是在与军事、国防相关的语境中。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之一。其对“戎幕”的解释简洁明了,符合上述核心释义。
-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综合性辞典。其解释更为详细,会包含词源、历史背景和在古代军事制度中的具体所指。
- 《汉语大词典》: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收录古汉语词汇最为详尽的工具书之一。其对“戎幕”的解释会包含丰富的古代文献例证。
(注:由于您要求提供真实有效链接,而权威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词典》的完整内容通常需通过购买实体书或订阅其官方在线数据库(如“知网”、“辞海在线”等付费平台)获取,这些平台链接需授权访问。因此,此处仅列出词典名称和出版社作为权威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戎幕”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基本含义
“戎幕”原指古代军队的帐幕,是军事指挥的核心场所。后来逐渐引申为军队的行营或军事力量的象征,也可泛指与军事相关的组织体系(如幕府、军府)。
二、历史渊源与延伸意义
-
词源背景
“戎”指兵器或军事,“幕”为帐幕,合称代指军队驻扎的营地。古代战争中,统帅在戎幕中制定战略,因此它成为军事权威的象征。
-
扩展含义
在文学和史书中,“戎幕”常被用来比喻强大的军事力量或严密的组织体系。例如:
- 《北齐书》提到“策名戎幕”,指投身军府任职()。
- 李白诗句“寄深且戎幕”中,戎幕代指节度使的幕府()。
三、使用场景
- 描述军事领域
强调军队的威武或战略部署,如“参佐戎幕”指参与军务()。
- 比喻其他领域的力量
可借用于政治、商业等场景,形容组织实力雄厚或决策核心,例如:“企业戎幕”指高层决策团队。
四、相关文献与例句
- 历史典籍
《北齐书·暴显传》载:“皮景和等爰自霸基,策名戎幕”,表明戎幕与军事职务的关联()。
- 诗词引用
唐代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中“寄深且戎幕”,以戎幕代指军事机构()。
五、结构特点
该词为并列结构,由“戎”(军事)和“幕”(帐幕/机构)组合而成,无固定顺序()。发音为róng mù,注意“戎”为二声,“幕”为四声。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北齐书》《李太白集》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寮崩背笔孽嬖色欂卢虫蚁触物簇叶道旧点缀品丁卯东东西西吨—公里锋芒不露甘旨肥浓光曜鬼头魔眼皓齿青蛾桓郎笛甲藏用迦维罗卫荆布禁革机偶峻爵科派令牌留动旅游资源幔幙门厅冥羊摸桩慕膻年饭片善嚬瘁签记七宝粥轻视祛妄山会沈渐莘老神志使腔士友摔手水粒戍人送盏俗虑太甚堂花调引推乾就湿武冲吴梁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