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旱灾。 明 归有光 《蠲贷呈子》:“亢暘为虐,自六月不雨,至于九月,禾苗槁死略尽。” 清 周亮工 《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彝初周公救荒碑》:“山左右赤地数千里,而山左亢暘尤甚。”参见“ 亢阳 ”。
“亢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存在一定差异,需结合语境综合理解:
核心含义
根据多个权威来源(),亢旸主要指旱灾,表示因长期无雨、阳光过度炽烈导致的灾害。例如明代归有光《蠲贷呈子》记载“亢暘为虐,自六月不雨,至于九月,禾苗槁死略尽”,即描述旱灾对农作物的破坏。
词义解析
文献用例
清代周亮工《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彝初周公救荒碑》提到“山左亢暘尤甚”,进一步印证其作为灾害的语境使用()。
注意差异
部分来源(如)提到“形容光彩夺目”,可能与“旸”单独使用时的“光明”含义混淆。但在古籍和主流词典中,“亢旸”更侧重负面含义的旱灾,建议优先以此为准()。
若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文献分析,“亢旸”需结合上下文,但通常指向旱灾;若需描述明媚景象,可选用“旸”或“和煦”等词以避免歧义。
亢旸(kàng yáng)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阳光明媚、光芒四射。
亢旸由两个部首组成:亠和日。亠是上部部首,表示“头”,日是左部部首,表示“太阳”。
亢旸的总笔画数为10,其中亢部的笔画数为2,旸部的笔画数为8。
亢旸是《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字,出自于古代文献,所以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使用。亢旸的繁体字为亢昜。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略有不同。亢旸的古代汉字写法如下:
亢:
㞍
旸:
斏斓
1. 今天的阳光真是亢旸,让人感觉温暖而愉悦。
2. 那个孩子笑得亢旸,像太阳一样灿烂。
1. 旸日:指阳光明媚的天气。
2. 旸明:指明亮、光芒四射。
明媚、灿烂、光辉。
阴沉、灰暗、昏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