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识的意思、五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识的解释

(1).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同色、声、香、味、触五境相合时所发生的五种感觉。《梁书·武帝纪下》:“三月己未,詔曰:‘朕四聪既闕,五识多蔽,画可外牒,或致紕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即五识见分正缘五尘以为相分之时,五识亦未尝自起分别。”参阅 隋 智顗 《法界次第》卷上。

(2).佛教语。指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佛家以此说明众生界和器世界的“妄现”。参阅 唐 元晓 《起信论疏》卷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识是佛教唯识学的基本概念,指众生通过五种感官(或称“五根”)直接感知外部世界时产生的五种认识功能。其核心含义可解析如下:

一、基本定义

五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分别对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知能力。

二、特性与运作机制

  1. 依根缘境:五识需依赖对应的生理器官(五根)和外部对象(五境)才能生起,缺一不可。
  2. 现量认知:五识属于直接、无分别的感性认识(现量),不涉及概念判断或逻辑推理。
  3. 刹那生灭:五识活动短暂,随感官接触外境而瞬间生起、消失。

    (来源:《瑜伽师地论》卷一)

三、在佛教体系中的定位

四、学术与文化意义

五识理论深刻影响了东亚哲学、心理学及艺术审美。例如:

权威参考来源:

  1.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五识"条目(中华书局)
  2. 玄奘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31册)
  3. 世亲《大乘百法明门论》(大正藏第31册)

网络扩展解释

五识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通过五种感官产生的知觉作用,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五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对应人体的五种感官(五根)与外界五种对象(五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感知功能。例如,眼根接触色境时产生眼识,耳根接触声境时产生耳识,依此类推。

二、各识对应关系

  1. 眼识:依赖眼根,感知颜色、形状等视觉信息(色境)。
  2. 耳识:依赖耳根,感知声音(声境)。
  3. 鼻识:依赖鼻根,感知气味(香境)。
  4. 舌识:依赖舌根,感知味道(味境)。
  5. 身识:依赖身体触觉(身根),感知冷热、软硬等触感(触境)。

三、别称与分类

五识也被称为五识身、五转识、前五识。在佛教唯识学中,它们被认为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种子转变生起的“转识”,属于六识或八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

四、哲学意义

五识是众生认识世界的基础,但佛教强调其具有“虚妄性”。因五识依赖感官与外界短暂接触,所获认知可能受无明(愚痴)影响,需通过修行超越五识局限,达到更高智慧。

五、其他解释

部分文献提到另一种五识分类: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用于解释众生与世界的虚妄显现。但此定义较少被主流佛教体系采用,需结合具体经典(如《起信论疏》)理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术语体系或修行理论,可参考《瑜伽师地论》等经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鳖盖车毕竟藏躲惩忿窒欲逞奇褫职初恋崔罗什打脸挂须胆小如豆琱舆低眉下首督行翻晒分甘告聘鼓点子贵昌海北寒浸浸诃护鹤老徽荣见仗醮事脚趾拇急脚信金舠敬惮金管今王鞠部孔揭阆宫林篁螺丝扣吕葛麦码子门板门户洞开乾嬭婆芹宫羣议孺婴赏勋沙眼蜃氛省然市莽手熟死胎素牍田井楟食屠酥完护壝墙像心适意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