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弹碁的意思、弹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弹碁的解释

见“ 弹棊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弹碁(亦作“弹棋”),是中国古代一种兼具博弈与技巧的盘上游戏,盛行于汉魏至唐宋时期。其名中“弹”指弹击动作,“碁”为“棋”的异体字,合指通过手指弹动棋子进行对弈的游戏。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词义溯源与字形演变

  1. 字形考据

    “弹”本义为弹射(《说文解字》:“弹,行丸也”),引申为手指拨动;“碁”是“棋”的异体,见于《康熙字典》,特指棋盘类博弈器具。两字组合强调以指力驱动棋子的独特玩法。

  2. 文献首现

    东汉蔡邕《弹棋赋》是最早的系统记载,描述其“列数二六,取象阴阳”的棋盘布局,印证汉代已成型。


二、游戏规则与文化内涵

  1. 棋盘与棋子

    • 棋盘:呈隆起状,中心高四边低(见沈括《梦溪笔谈》:“其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
    • 棋子:双方各执12枚(汉制)或24枚(唐制),材质常见玉石、象牙,贵族亦用琉璃。
  2. 竞技方式

    玩家轮流用手指弹击己方棋子,目标是将对方棋子击落棋盘或占据中心高位,技法包含“撇”“拨”“蹙”等(唐代卢谕《弹棋赋》详载技法)。

  3. 文化象征

    魏晋名士视弹棋为风雅之事,《世说新语》载魏文帝“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展现技艺与风度。


三、历史流变与消亡


四、学术争议与再发现

现代考古佐证其形制:


结论:弹碁是中国古代智力游戏的活化石,融合物理技巧与战略思维,其兴衰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变迁。虽实物不存,但通过典籍与文物,仍可追溯这一雅戏的千年脉络。


参考文献(古籍原典与权威研究):

  1. 《康熙字典》·“碁”字释义
  2. 蔡邕《弹棋赋》(《艺文类聚》卷七十四引)
  3. 沈括《梦溪笔谈·技艺》
  4. 卢谕《弹棋赋》(《文苑英华》卷一百五)
  5. 《世说新语·巧艺》
  6. 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部》
  7. 《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战国石棋盘考
  8. 《文物》1972年第7期·唐墓壁画中的博弈图考释

网络扩展解释

“弹碁”是古代的一种博戏,其具体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基本定义
    弹碁(拼音:dàn qí)是古代的一种博弈游戏,属于传统娱乐活动之一,常见于文人雅士的社交场合。

  2. 历史文献记载
    明代杜云构在《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中提到,袁可立曾“召里中婣知弹碁博塞”,即通过弹碁等游戏与亲友聚会,体现其闲适生活状态。

  3. 异体字与关联词
    “弹碁”与“弹棋”相通,部分文献中写作“弹棊”,三者实为同一游戏的异体表述。

  4. 补充说明
    目前关于弹碁的具体规则和玩法尚无详细记载,但可推测其可能结合了策略性与技巧性,类似其他古代棋类游戏。现代研究多通过零星文献推测其形式,尚未形成统一结论。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明代文集或古代博弈类文献的专题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晻映暴彊膑辟成本陈献臭氧楚弓遗影戳不住赐斧钺厝火燎原当地德尊望重第二国际饵钓風鬟奉秩感应告札管城回弹魂骸佳贶睑炎角端弓骄景近官疾响居民靠把梁山伯里椁陵季鳞鸿羉罿旅树闷罐车墨斗鱼闹跑肚袅袅婷婷潜纳窃食乞良染削热力妊娠认贼作父睿德撒水拿鱼闪槌善富山水意射牛失饥伤饱十史天阵统元历推戈望梅阁老瓦盆鼓小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