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朔月的意思、朔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朔月的解释

[new moon] 月朔。旧历每月初一

详细解释

月朔。指旧历每月初一。《诗·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郑玄 笺:“ 周 之十月, 夏 之八月也。八月朔日,日月交会。”《礼记·玉藻》:“朔月少牢,五俎四簋。”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通说上》“朔日不谓之吉日”:“一月之始谓之朔日,或谓朔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朔月(shuò yuè)是汉语中描述特定月相的天文术语,指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其暗面完全朝向地球,导致在地球上无法观测到月亮的自然现象。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字义解析

  1. 字形构成

    “朔”为会意字,篆文从“月”、从“”(niè,表逆转),合指月亮周而复始的初生状态。《说文解字》释:“朔,月一日始苏也”,强调其标志每月起始的特性。

  2. 天文定义

    朔月发生时,太阳、月球、地球近似处于同一直线,且月球居中。此时月球与太阳的黄经相等(天文称“日月合朔”),月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正对地球,故肉眼完全不可见。


二、特征与历法意义

  1. 视觉特征

    朔月当夜天空无月光,是月相周期中最暗的阶段,古代称“晦朔”。《释名·释天》载:“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以“复苏”隐喻新月将生的转折点。

  2. 历法基准

    朔月是农历(阴历)月首的确定依据。汉代《史记·历书》已明确“月朔,谓日月交会之初日”,现行农历仍以精确的合朔时刻(如北京时间XX时XX分)定为每月初一。


三、文化象征与习俗

  1. 时间秩序象征

    古代帝王于朔日举行“告朔”典礼(《论语·八佾》),通过颁布月历昭示统治权威,体现朔月作为时间坐标的核心地位。

  2. 民俗禁忌

    部分古籍将朔月与阴阳之气关联,如《齐民要术》载“朔不可哭”,民间亦有朔日忌婚嫁的习俗,反映其对传统生活节律的影响。


四、科学解释延伸

现代天文学中,朔月是月球公转周期(朔望月,约29.53天)的起点。此时若日月地严格共线,可能引发日食现象,为古代占星术提供观测基础(《开元占经》卷九)。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链接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链接
  3. 李汉三《先秦两汉之阴阳五行学说》(台湾中华书局,1967)

网络扩展解释

“朔月”是汉语中一个与天文历法相关的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基本定义
    朔月指农历每月初一的月相。此时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背对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不见月光。

  2. 天文现象特点

    • 时间:固定在农历每月初一(朔日),与“望月”(满月,农历十五)相对。
    • 别称:因完全无可见光亮,又称“新月”。
    • 周期意义:是“朔望月”周期的起点,平均时长约29.53天。
  3. 历法关联
    朔月作为农历每月首日的标志,直接影响传统节气和节日计算。例如春节、中秋等节日均以朔望月为基准。

  4. 其他语言对应
    英语中称为new moon,法语为nouvelle Lune,德语为der 10. Monat(字面意为“第十个月”,需结合语境理解)。

  5. 文化延伸
    古籍如《诗经》《礼记》中已有“朔月”记载,用于描述祭祀、天象等场景。现代文学作品中,朔月常象征黑暗或转折点。

反义词:望月(满月)。
注意:朔月不可见,而民间常误将蛾眉月(农历初三至初四的细弯月)称为“新月”,实为不同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

白干儿白黑版辕抱卵不该崇山春唤大祀凋槁定藳对劲儿沸腾床抚安符传夫容纲理高业肐膊搁得住固扃谷粮翰音霍食劫簸介言靖默锦制酒后无德局部军産苦相勒索量能授官嘹嘹媌条民食民宰墓窖迫降莆田市潜壤前韵乾轴期中群竖弱人生搬硬套沈心十转九空霜塘水西寺太古恬简挺力通鉴通假字同心鸟亡穷诿责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