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擣碪的意思、擣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擣碪的解释

在石上捣衣。碪,捣衣石。 唐 李贺 《谢秀才有妾缟练座人制诗嘲诮》之三:“好作鸳鸯梦, 南城 罢擣碪。” 元 善住 《秋夕》诗:“寒衣犹未补,风递擣碪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擣碪是汉语古典文献中记载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1. 释义与构词

    “擣”同“捣”,指捶打、舂击的动作;“碪”即“砧”,指石制垫板,古代多用于捣衣、锻铁等场景。合称“擣碪”特指以木棒敲击衣物使其洁净的劳作方式,常见于纺织与浣洗活动中。

  2. 语源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诗文,如李白《子夜吴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擣衣声”,描述秋夜妇女捣衣的场景。宋代《广韵》记载“碪,槌砧石”,印证其作为工具的实物属性。

  3. 文化意象

    “擣碪”在古典文学中承载着思乡、戍边等意象。如杜甫《捣衣》诗“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以捣衣声隐喻征人妇的愁绪,体现古代社会生产活动与情感表达的关联性。

  4. 文献例证

    《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引《乐府诗集·秋歌》“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为书证,说明其作为历史词汇的规范性。现代方言中,闽南语仍保留“擣碪”发音(tò-tiam),指代传统洗衣方式。

网络扩展解释

“擣碪”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字义分解

  1. 擣(捣)
    指用杵撞击或捶打的动作,如舂米、捣衣等。

  2. 即“砧”,指垫在下面的石板或木板,特指捣衣石。

二、整体含义

“擣碪”指在石板上捶打衣物,是古代洗衣的常见场景,多见于诗词中。例如:

三、文化意象

该词常与秋夜、思乡等情感关联,如寒衣未补时传来的捣衣声,暗含游子或戍边者的思念。

如需更多诗词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的文学引证。

别人正在浏览...

边萌秉哲播美昌泰秤星刺事倒施丁督护歌涷雨敦至俄而幡儿放溜反状风平浪静餻糜观衅贵踊黑藓宏诞患惙化生女觟阳解署静谈晋阶酒仙翁记闻刳磔料壶列列森森聆听陇邱面面圆到穆如清风排缵迁跸千里井千头木奴弃骸奇礓石轻世傲物崷直趋攀软谈丽语鋭身三番子石棱时夏诗征手钩算小泰山若厉蹋翼脱颖而出猥僻围棊误笔相顾失色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