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 元 时发行交钞的后备金。《金史·食货志三》:“ 陕西 交钞不行,以见钱十万贯为钞本。”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六章二:“原来 元 朝初年行钞,第一有金银和丝为钞本(准备金),各路无钞本的不发新钞。”
(2).照原稿或刻印本抄写的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有《晏元献集》一部,二十餘帙,钞本也。” 清 邓显鹤 《<船山遗书目录>序》:“文集,诗集……皆奇零不成部帙,餘俱钞本。”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不久,他送了 武王 的《太誓》的钞本来。”
(3).供抄写用的簿本。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四:“随手翻开一本钞本,上有俄文字注着英法中文,还是我一年半以前所钞写的。”
钞本(chāo běn)指手工抄写的书籍版本,与印刷的“刻本”相对。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要点:
指通过手工誊录而非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制作的书籍。在古代印刷术尚未普及或文献流传受限时,钞本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例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手工抄写的书本”。
钞本常见于珍稀文献、孤本或官方未刊典籍的流传,如宋代《文苑英华》的宋钞本、明代《永乐大典》副本均为手抄。部分钞本因保存了失传刻本内容而具有极高文献价值。
钞本常保留抄写者的校勘痕迹、批注或避讳字,成为考据年代和源流的重要依据。例如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所藏钞本多附题跋,详述版本来源。
钞本是古籍版本研究的一级实物资料,对校勘学、目录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敦煌遗书中的唐写本《论语郑氏注》,为研究汉代经学提供了关键证据。
权威参考来源:
“钞本”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历史语境和用途来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宋元时期的货币准备金
指宋元时期发行纸币(如交钞)时,作为信用担保的金银、丝帛等实物储备。例如《金史·食货志》记载:“陕西交钞不行,以见钱十万贯为钞本”。元代初期推行纸币时,也规定“以金银和丝为钞本”,确保货币信用。
手抄书籍的版本
“钞本”指通过手工誊写原稿或刻印本而成的书籍,与印刷的“刻本”相对。例如明代胡应麟提到《晏元献集》为“钞本”,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也提到俄文钞本。这类书籍在古籍研究中常被称为“写本”或“抄本”。
供抄写用的簿册
广义上也可指代用于记录或誊写的空白本子。例如瞿秋白提到的“钞本”包含多语言笔记,这类用途多见于日常文书或学习材料。
该词核心含义围绕“钞”(货币或誊写)与“本”(基础或载体)展开,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版本学或货币史相关内容,可参考《金史》、吴晗《朱元璋传》等文献。
报馆保信保值不絶若线斥呵畴日茨宇倒春寒倒想东非大裂谷愕愕遏云飞吻非心雰埃封套粉末分晓干景果劲呵拍挥袖佳城笺彩奸雄浇滑疾风彰劲草金阊劲廉旧科吉凶未卜军灋列蛸鹿卢榜马力鸣岐凤谬滥抹不下脸沐洗扑剌剌锹掘切迫秋霜然且散赡勝狀渗滤十乱食味方丈爽灵谁匡笋蕨讨度天大地大偷末托性吴莼舞馆悟空邪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