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持节的意思、持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持节的解释

[take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拿看旄节。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 匈奴使留 汉者。——《汉书·李广苏建传》

详细解释

(1).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日令 冯唐 持节赦 魏尚 ,復以为 云中 守。” 唐 韩愈 《送殷员外序》:“丞相其选宗室四品一人,持节往赐君长,告之朕意。” 明 张煌言 《曹云霖中丞<从龙诗集>序》:“予亦奉命持节护 张侯军 。”

(2).官名。 魏 晋 以后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其权大小有别,皆为刺史总军戎者。 唐 初,诸州刺史加号持节,后有节度使,持节之称遂废。《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詔以为持节,督缘海诸军事,威南将军, 林邑王 。”参阅《宋书·百官志上》《旧唐书·职官志三》《新唐书·百官志四下》

(3).保持节操。 明 李东阳 《赠右谕德谢君序》:“推是以往,则其他日必能持节秉义,不为諛説骫行以负天下,岂独以文章占之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持节是汉语中兼具历史内涵与象征意义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本义与词源 "持节"最早指古代官员执行公务时手持朝廷颁发的符节作为凭证。《汉语大词典》指出,"节"是古代使臣或将领用以证明身份的信物,通常以竹、金属制成,刻有特殊纹饰。《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该制度始于周代,秦汉时期形成完整体系,持有者代表皇权行使特定职权,如苏武"持汉节牧羊"的典故即源于此。

二、职权象征体系 作为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持节者分为三个等级:

  1. 假节:战时可处决违反军令者
  2. 持节:平时可杀无官位者,战时与假节权限相同
  3. 使持节:无论何时皆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这种分级制度在《晋书·职官志》中有明确记载,体现古代官僚体系中的权责对应关系。

三、文学意象延伸 在文学创作中,"持节"衍生出坚守信念的象征意义。唐代岑参"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的诗句,以及宋代苏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词作,都将持节升华为士大夫忠贞守节的精神符号。现代汉语中该词仍用于形容恪守原则的行为,如"持节不移"等固定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持节”一词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和权威资料综合解释如下:


一、古代使臣出使的凭证

指使臣或官员执行任务时手持符节(旄节),作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符节以竹为竿,上缀牦牛尾,是皇帝授予的凭证。
例:


二、官职名称(魏晋至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持节”演变为地方军政官职的加衔,分不同等级,权力依次递增:

  1. 假节:仅军事中可杀犯军令者;
  2. 持节:平时可杀无官位者,战时等同使持节;
  3. 使持节:可杀二千石以下官员(相当于中级官吏);
  4. 假节钺:最高权限,可杀持节官员(如曹操授予于禁假节钺)。
    唐代初期,刺史加号“持节”,后因节度使制度兴起而废止。

三、保持节操的象征意义

后引申为坚守原则、不为私利动摇的品德。
例:明代李东阳评价官员“持节秉义”,即强调其道德操守。


该词从具体信物发展为官职制度,最终抽象为道德概念,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蚌埠市倡乱剗刮除徒除脱钓槎遁阴匿景二斗耳顺之年梵唱非德釜鱼甑尘公诸于世鞲緤规建河洲红姑娘圜则画衣浒浒价等连城娇喉鲛绡交映诘诈矜审菊道人喀吧刊字匠作渴睡汉壸阁老井龙穴绵薆囊矢漆姑清操栖屑三驾上流社会闪灼省静摄知事修疏豁锁锁宿世胎字汤邑谈理窴灭同感偷巧陁堵违枉伪真下半晌闲逛相依为命闲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