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午节的意思、午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午节的解释

端午节的省称。 明 王屋 《辛酉端阳日》诗:“午节今朝是,开尊召酒徒。” 清 焦循 《忆书》五:“督家人治角黍为午节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午节”的汉语词典释义与文化内涵

一、基本释义

“午节”是“端午节”的别称,指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午”源于干支纪年中“五月”的别称“午月”,故五月初五称为“端午”或“午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历史渊源

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和驱邪避疫的习俗。汉代《风俗通义》记载五月为“恶月”,需以菖蒲、艾草等驱毒《中国风俗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至魏晋时期,“端午”名称定型,成为祭祀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综合性节日《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

三、别称来源考据

“午节”的命名与干支纪法密切相关:

  1. 时间关联:农历五月对应地支“午”,故称“午月”;初五为“午日”,双午重叠称“重午”,衍生“午节”之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2. 阴阳学说:古人认为“午”时阳气最盛,需以仪式平衡阴阳,遂形成节俗《中华传统节日溯源》(中华书局)。

四、核心民俗活动

午节习俗兼具祭祀与祈福功能:

  1. 龙舟竞渡:源于楚地为屈原招魂的仪式,后演变为竞技活动,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食粽避疫:以菰叶包裹黍米(后演变为糯米),投江祭奠屈原,同时利用粽叶的药用价值防病《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3. 悬挂艾蒲:门口插艾草、菖蒲驱邪,佩香囊辟秽,体现中医“未病先防”理念《中国民俗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现代传承与意义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确认其文化价值。当代午节融合了纪念先贤、健康祈福、家庭团聚等多重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午节”是端午节的别称,属于传统节日的省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午节”即端午节,因“午”与“五”在古汉语中音近,且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故得名。其拼音为wǔ jié,注音为ㄨˇ ㄐㄧㄝˊ。

二、历史来源

  1. 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核心意义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他因忧国投江自尽,后人以划龙舟、投粽子等习俗缅怀他。
  2. 文献记载:明代王屋《辛酉端阳日》诗提到“午节今朝是,开尊召酒徒”,清代焦循《忆书》也记载了“治角黍(粽子)为午节用”,印证了这一名称的历史沿用。

三、节日习俗

四、相关拓展

“午”在地支中对应方位为南方,因此端午节也有“飞龙在天”(南天正中)的天象关联,象征吉祥与活力。

如需更完整的诗词例句或地域性习俗,可参考历史文献或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黯尔编剗彩吹拆卷尝醪棰搒大枷蹈水帝德叠遍讹紊番茹風馬牛符勅腐芥凫臇赋敛抚戍隔壁听话教军夹助急杵捣心拮隔洁身进当旌招近理酒渣鼻九子魔母倨曲举贤任能礼宾司略多于緑沁沁氓蚩面颊民下辟回隦堄戚惨齐娥佉楼书橤橤三澣僧徒时乖运拙识远衰罢顺轿漱流停年格同日而论头答吐眩挖垫晚雕屋漏痕夏鸡香盖谢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