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停年格的意思、停年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停年格的解释

北魏 崔亮 所创的选官制度。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魏书·崔亮传》:“ 亮 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虽復官须此人,停日后者终於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滞者皆称其能。 亮 外甥司空諮议 刘景安 书规 亮 曰:‘……宜须改张易调,如之何反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谁復修厉名行哉!’”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停年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停年格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的一种考绩方式,其核心是以任职年限作为官吏晋升的主要标准。该制度最早见于北魏时期,据《魏书·崔亮传》记载,吏部尚书崔亮为应对官员选拔压力,提出"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的铨选规则。

从制度特征来看,停年格包含三个关键要素:1. 资历积累,官员需满足规定任期;2. 职位轮候,按年限排序候补;3. 考核简化,弱化政绩评价。这种"以年资代才能"的机制,在《文献通考·选举考》中被描述为"岁月序迁,贤愚同滞"的用人模式。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梁纪六》中评述该制度"虽庸才下品,年久则进阶;英俊之士,莫由自达",揭示了其抑制人才选拔的弊端。现代制度史研究指出,这种年资导向的晋升机制,客观上缓解了北魏后期的官场矛盾,但也导致行政效率下降,成为后世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参照。

网络扩展解释

“停年格”是北魏时期由吏部尚书崔亮创立的一种选官制度,核心是以官员的年资深浅作为选拔标准,而非个人才能或政绩。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制度规定官员晋升或职位补缺时,不同候选人的能力高低,仅依据其任职年限的累积时间(即“停解日月”)进行排序,年限越久者优先任用。这种“论资排辈”的方式旨在简化选拔流程,但也导致庸才占据高位。

  2. 历史背景与实施原因

    • 起源于北魏孝明帝时期(约公元6世纪初),当时因武官选举名额有限,候选人过多,原有选拔方式引发不满。
    • 崔亮为解决“官少人多”的矛盾,提出以年资为唯一标准,试图缓解候任官员积压的问题。
  3. 影响与评价

    • 弊端显著:压制人才选拔,造成官员队伍效率低下,有才能者因资历不足无法晋升。
    • 沿用与废除:尽管饱受争议,停年格成为北魏后期官场定例,直到东魏元象元年(538年)高澄摄政后才被废除。

停年格是古代官僚制度中“资历优先”的典型代表,反映了行政资源不足时的权宜之计,但其负面影响也揭示了人才选拔机制中能力与资历的矛盾。

别人正在浏览...

倍屣摽帜笔乾餐鱼成烈臣子冲击波愁畏滴里耷拉洞泄斗蛩兑准風幹贵贾海叵罗还踵鸿轩鸿荫黄紬话账徽徽火耘僭臣激诡浄居景入桑榆儆省禁制品稷食君子之交淡如水开拓堪舆烂若披掌乐倡笼盖潞氏蹑逐偏行平厂铺持谦辞清清早杞人忧天羣儿衢尊戎毡丧师扫帚星沙浴身手矢石之难四川省四夔竦慕崧镇万或韦平梧宫下颚瞎七瞎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