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停年格的意思、停年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停年格的解释

北魏 崔亮 所创的选官制度。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魏书·崔亮传》:“ 亮 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虽復官须此人,停日后者终於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滞者皆称其能。 亮 外甥司空諮议 刘景安 书规 亮 曰:‘……宜须改张易调,如之何反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谁復修厉名行哉!’”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停年格》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停年格”是北魏时期由吏部尚书崔亮创立的一种选官制度,核心是以官员的年资深浅作为选拔标准,而非个人才能或政绩。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制度规定官员晋升或职位补缺时,不同候选人的能力高低,仅依据其任职年限的累积时间(即“停解日月”)进行排序,年限越久者优先任用。这种“论资排辈”的方式旨在简化选拔流程,但也导致庸才占据高位。

  2. 历史背景与实施原因

    • 起源于北魏孝明帝时期(约公元6世纪初),当时因武官选举名额有限,候选人过多,原有选拔方式引发不满。
    • 崔亮为解决“官少人多”的矛盾,提出以年资为唯一标准,试图缓解候任官员积压的问题。
  3. 影响与评价

    • 弊端显著:压制人才选拔,造成官员队伍效率低下,有才能者因资历不足无法晋升。
    • 沿用与废除:尽管饱受争议,停年格成为北魏后期官场定例,直到东魏元象元年(538年)高澄摄政后才被废除。

停年格是古代官僚制度中“资历优先”的典型代表,反映了行政资源不足时的权宜之计,但其负面影响也揭示了人才选拔机制中能力与资历的矛盾。

网络扩展解释二

停年格

停年格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停滞的、不前进的状态。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三个部首:亻(人偏旁)、广(广告偏旁)和攵(攴或者旧攵,衍生部首)。它的笔画总数为12画。

停年格一词的来源尚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它的出处可能与农历年份相关。停年格可以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一年份感到自己无法前进、停滞不前的状态,类似于岁末停滞不前的感觉。

在繁体字中,停年格的写法与简体字一样,没有差异。

据古籍记载,古时候汉字写法并不完全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然而,对于停年格这个词而言,其写法并没有出现过大的变化。我们可以认为停年格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相同。

以下是一些关于停年格的例句:

1. 他感到自己在工作上停年格了,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2. 这个学生在学业上停年格了,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停年格的一些相关词语包括:

组词:停滞不前、年年岁岁、格局

近义词:停滞、不进展、滞缓

反义词:前进、进展、顺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