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躺椅。靠背特别长而后倾的椅子,人可以斜躺在上面。
卧椅是汉语中一个复合名词,由“卧”(躺卧)和“椅”(有靠背的坐具)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可供人躺卧休息的椅子。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权威参考:
功能定义
指一种兼具坐、卧功能的家具,通常设计有较长的椅面、可调节的靠背(或脚踏),使人能够半躺或平躺休息。其核心功能区别于普通座椅,强调“躺卧”的舒适性。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卧”的解释为“躺下”,对“椅”的解释为“有靠背的坐具”,组合义明确指向躺卧用具。
形制特征
传统卧椅常见于中式家具,如“贵妃榻”“罗汉床”,现代则演变为躺椅、沙发床等。典型特征包括:
来源:《中国家具史》指出,明清时期“卧榻”类家具是卧椅的雏形,强调休憩功能(王世襄,2008)。
《汉语大词典》
收录“卧椅”词条,释义为:“供人躺卧的椅子。” 强调其用途与普通座椅的区分。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辞海》(第七版)
在“椅”字条目下注明:“引申指可躺卧的长椅,如躺椅、卧榻。” 间接定义卧椅为椅的衍生类型。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历史演变
古代“卧榻”多用于文人小憩、闺阁休憩(如《红楼梦》中黛玉卧榻);近代受西方影响,出现摇椅、折叠躺椅等变体,功能更实用化。
来源:《中国古代家具鉴赏》考证卧具与坐具的融合趋势(聂菲,2005)。
现代分类
包括:
来源:国家标准《家具分类》(GB/T 3324-2017)按功能对坐卧类家具的界定。
来源:《家具设计术语》(QB/T 1951-2010)对坐卧两用家具的功能定义。
根据多个来源的综合信息,“卧椅”是一个方言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基本定义
指一种靠背特别长且向后倾斜的椅子,通常被称作“躺椅”。使用者可以斜靠或半躺在上面休息,常见于休闲场景。
结构特点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居家环境,如客厅、书房或阳台,也可见于古代文献描述的帐篷、汗帐等特殊场景。例如:
柴侯叼着烟卷,坐在五百年前黄花梨卧椅之上(例句)
语言属性
属于方言词汇,在《沪江在线词典》等工具书中被标注为方言用法,英文对应词为“recliner”。
延伸注意
需注意与普通椅子的区别,其核心特征在于可供半卧的倾斜结构。部分网页将其误释为成语,此说法缺乏权威依据。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演变或地域分布信息,建议查阅方言研究专著或家具史文献。
百六公半垓搏虎波斯枣博嘴常守吃力伽雠伪悴槁綷咏道洽吊死扶伤谍知额尔鄂渚犯色飞来翦浮媚好莱坞黄刺玫混混护掩驾鼓车急慌慌进士擧秬秠磕磕巴巴孔口灵机一动黎玄笼巾卖官鬻狱媒人婆抹角转弯逆失僻诡蒲龙艾虎洽熟弃短用长切脉切心轻言寡信诎人人工流产三百钱伞子盐商道善数手零脚碎输不的睡相松华弹簧忘掉卫道五更舷边香鸭鏬隙撷子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