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栖动物,体长而扁,眼小,口大,四肢短,前肢四趾,后肢五趾。生活在山谷的溪水中,吃鱼、蛙、虾等小动物。因叫声似婴儿啼,故俗称娃娃鱼。在我国多产于 广西 。是珍贵食品。
大鲵,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在汉语词典及生物学中具有以下详细释义与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大鲵(dà ní),名词,指一种大型两栖动物,属隐鳃鲵科。因其叫声似婴儿啼哭,俗称“娃娃鱼”。体长可达1米以上,头扁口阔,四肢短小,栖息于清澈溪流中,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大鲵体表光滑无鳞,背部呈棕褐色或暗灰色,具不规则深色斑纹。头部扁平,口裂宽大,眼小且无眼睑。四肢短而侧扁,趾间有蹼,适应水生与洞穴生活。成年个体体长一般60-70厘米,最大记录近2米。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200-1500米的山涧溪流,水质清澈、溶氧量高。昼伏夜出,以鱼、虾、昆虫为食,通过守候突袭捕猎。耐饥能力强,可数月不进食。
大鲵被列入以下保护名录:
“娃娃鱼”的俗称源于其独特叫声。古籍《山海经》记载“决水出焉……其中多水玉,多人鱼”,学者考证“人鱼”可能指大鲵。因其古老起源(距今约1.6亿年),被誉为“活化石”,象征生态系统的原始性与稳定性。
大鲵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学名Andrias davidianus,属隐鳃鲵科大鲵属,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大鲵俗称“娃娃鱼”,因叫声似婴儿啼哭得名。全球现存三种大鲵:中国大鲵(最大体长1.8米)、日本大鲵(1.5米)和隐鳃鲵(0.75米)。其生物分类为两栖纲有尾目,属于“活化石”,起源于3.5亿年前的泥盆纪。
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广西等地,日本也有特有物种。中国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坏而濒危。其科研价值极高,对研究两栖动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类大鲵的对比或保护措施,可查阅相关动物学文献及保护机构资料。
鲍室襃誉笔盒冰蠒豳雅步态不以辞害志承晏墨驰求雠家挫磨大喇喇啖说稻米冬蛰豆酱焚帛阜货告辞高良姜蛊蛔故蕖衡命何树桓文驩宴回热胡问遂脚客禁取金真句戟开水尻脽苛捐杂税魁颀历碌鳞鬐笼盖名称南为跑蹄篷寮迫急迫诱弃故揽新去暗投明却死香膻秽声伎儿蓍草收步双名枢近送神堂舅文理不通呜嘬象为蟹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