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秉的意思、五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秉的解释

《论语·雍也》:“ 子华 使於 齐 , 冉子 为其母请粟。 子 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 与之粟五秉。” 杨伯峻 注:“五秉则是八十斛…… 周 秦 的八十斛合今天的十六石。”后借指赈穷济急之粮。《梁书·处士传·诸葛璩》:“ 陈郡 谢朓 为 东海 太守,教曰:‘……闻事亲有啜菽之窶,就养寡藜蒸之给,岂得独享万钟,而忘兹五秉。可餉穀百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秉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容量计量单位,专指粮食的特定数量。根据《汉语大辞典》记载,“秉”原为古代量词,《周礼·考工记》注疏提到“一秉曰十六斛”,即一秉等于十六斛(一斛约合战国时期120斤)。因此“五秉”即五乘以十六斛,合计八十斛,相当于九千六百斤粟米。

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篇:“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此处“五秉”特指孔子弟子冉有私下赠予同门之母的超额粮食,既体现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俸禄标准,又暗含儒家“周急不继富”的伦理观。

从计量史角度看,汉代郑玄在《三礼注》中强调“车米禾刍薪之数,诸国用器不同”,说明春秋各国“秉”的实际容量存在差异。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考证,指出“秉”作为量器在汉代已演变为“把”的引申义,而作为官方计量单位则逐步被“石”取代。

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特别说明,理解“五秉”需注意三点:其一,该单位专用于粟米等颗粒状粮食;其二,其数值具有礼制约束性,超过常规馈赠额度;其三,在文学作品中常作为巨额数量的代称,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用“五秉之多”形容过度馈赠。

网络扩展解释

“五秉”是一个源自《论语》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赈济粮食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本义
    五秉是古代容量单位,出自《论语·雍也》。原文记载冉子为子华母亲请求粮食时,孔子最初给予“一釜”(六斗四升),后增加到“一庾”(十六斗),最终冉子自行给予“五秉”。根据杨伯峻的注解,一秉为十六斛,五秉即八十斛(周秦时期约合十六石),是较大的粮食计量单位。

  2. 引申义
    后世用“五秉”代指赈济贫困的粮食。例如《梁书》中记载谢朓提到“五秉”时,即指救济之粮,强调不应独享富贵而忽视帮扶他人。


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历史背景,可参考《论语·雍也》及相关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宝柱八外别悰踣籍不断如带步廊不祀苍筤柴达木盆地宸枢纯笃春秋科出入神鬼崔卢醋性电子独舂方币返朴还淳丰仪诡观监伴饥不遑食借词静棂金挺纠约具修刻刻廉幨离词溜冰场满替没行止门夫娩媚密装墨务官木变石鸟哭猿啼骈矗片面披甲魄消魂散前殿青蓼蛇鼠食油寿衣疏细私产所由官酥润苏洵添改铜凤投射五鼎万钟物极必返瞎淘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