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胜计;无数。《全元散曲·水仙子·冬》:“墙板般世事无碑记,料想来争甚的,则争个来早来迟。” 元 周德清 《斗鹌鹑·双陆》套曲:“翻云覆雨无碑记,则袖手旁观笑你。” 明 汤显祖 《南柯记·情尽》:“长梦不多时,短梦无碑记,普天下梦 南柯 人似蚁。”
“无碑记”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综合权威文献及文学作品中的解释如下:
不可胜计/无数
指事物数量多到无法计算或记载,常见于元曲等文学作品。例如元·周德清在《斗鹌鹑·双陆》中写道:“翻云覆雨无碑记,则袖手旁观笑你”,这里的“无碑记”暗喻人心反复无常、难以计数。
未被记录或纪念
强调重要事物因被忽视而缺乏记载,含批评或讽刺意味。如明·汤显祖《南柯记》中“短梦无碑记”,比喻短暂的人生如梦境般未被铭记。
该词由“碑记”(记载功绩的石碑)衍生而来,通过否定前缀“无”形成,早期多表“不可计数”,后引申出“未被纪念”的抽象含义。两种释义在古典文献中并存,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元曲选注》,了解更丰富的例句及历史用法。
《无碑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没有纪念碑来记录的事迹或事物。
《无碑记》的拼音是"wú bēi jì"。其中,"无"的拆分部首是"一","碑"的拆分部首是"石","记"的拆分部首是"言"。它们的总笔画分别是4、13和9。
《无碑记》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王莽传》中,用来形容王莽当政期间没有留下任何好的政绩,也没有纪念碑记载。
《无碑记》的繁体字写作"無碑記"。
在古代,有关汉字的写法会因时代和流派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于《无碑记》这个成语,古代汉字的写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在《王莽传》所记载的时代,可能使用了与现代不同的字形和字体。
1. 这位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却成了一段《无碑记》。
2. 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无碑记》,而应该有更多的实质性纪念和记录方式。
组词:无功而返、无中生有、无所作为
近义词:无冕之王、无影无踪
反义词:有碑记,确凿无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