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督护的意思、督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督护的解释

(1).武官名。 晋 置。为方面镇将的部将。《宋书·乐志》:“ 彭城 内史 徐逵之 为 鲁轨 所杀, 宋高祖 使府内直督护 丁旿 收殮殯埋之。”《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年》:“ 晦 之走也,左右皆弃之,唯 延陵盖 追随不捨,帝以 盖 为镇军功曹督护。” 胡三省 注:“ 晋 氏渡 江 ,有参军督护。功曹参军兼督护,即参军督护之任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俄一县尉 宋捷 者庸督护輦道,倚其姓名之讖,旋搆一官,因而章疏歌颂,杂进不已。”

(2).谓监督(军事)。《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七年》:“八月, 魏 主遣冠军将军 安頡 督护诸军,击 到彦之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督护是古代中国职官名称,主要职能为军事监察与统率,兼具地方行政监督之责。其具体释义及历史背景如下:


一、核心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

督护(dū hù):古代武官名。始置于晋,掌监察军事、统辖军队,战时负责前线指挥,后渐兼地方行政督察之职。南北朝时期常见于军府及州郡建制。


二、历史沿革与职能演变

  1. 起源与军事职能

    督护一职初设于西晋,为军事监察官。《晋书·职官志》载,其职责为“监诸军,察军纪”,战时可直接指挥部队。如东晋名将谢玄北伐时,曾以督护身份统率北府兵(《晋书·谢玄传》)。

  2. 行政职能扩展

    南北朝时,督护职权扩展至地方行政。北魏在州郡设督护,兼掌民政督察与军事防御,如《魏书·官氏志》记:“州置督护,位次刺史,主兵事及吏治。”

  3. 逐渐衰落

    隋唐时期,因府兵制改革及节度使制度兴起,督护职权被逐步替代,至宋代基本消失。


三、文化影响

“督护”亦衍生出文学意象。南朝乐府《督护歌》即源于此职,内容多咏边关将士征战之苦(《乐府诗集·卷四十五》),成为后世边塞诗的重要题材来源。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晋书·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魏书·官氏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督护”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历史背景
    督护是晋代设置的军事官职,最初作为“方面镇将的部将”,主要负责监督军事行动。例如《资治通鉴》记载北魏曾派遣安頡“督护诸军”作战。

  2. 职能演变

    • 监督职能:核心职责是监督军队,如《宋书》提到丁旿作为督护负责收殓阵亡将士。
    • 职权扩展:后期逐渐兼具行政与军事管理,如南朝宋文帝时期,延陵盖以“镇军功曹督护”身份行使参军督护的职权。
  3. 与成语“督护”的区分
    需注意现代部分词典(如)将其解释为“监督和保护”,这是对“护”字的引申理解,与历史官职的实际职能不同。

  4. 其他相关
    督护在不同朝代名目繁多,如参军督护、功曹督护等,均属军事监督体系的衍生职位。

督护在晋代是专职军事监督的官职,后期职权有所扩展,但核心始终围绕军事管理。现代语境下需避免混淆其历史职能与字面引申义。

别人正在浏览...

埃雾补休城墙吃蹶宠眷冲州撞府川守爨琴鹾税打出吊入达麽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电割渡桥皋亭更仆难数咯腾公檮贡艺勾覆骨灰骇殚寒衣汉音辉风晦灭胡搅蛮缠监酒剑舞继晷警慎锦罽禁门纠谬郎火历国流叹满望枚别明酌排枇牌尾馆蟠瘿浅伪怯劣绮纹雀舫商域蛇鳞勝卻神溜矢盟屎溺手尾瘫废弢迹匿光提振同产弟颓气网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