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哀絃 ”。 1.悲凉的弦乐声。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唐 杜甫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哀絃绕白雪,未与俗人操。” 宋 张先 《惜双双·溪桥寄意》词:“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絃寄语。” 郑振铎 《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有良心的作家们﹞不由得不同情 屈原 ……而发出同样的哀弦促节的歌声来。”
(2).喻指可怜的妻子。 林纾 《祭高梧州文》:“君出逾年,我搆家难,大丧甫除,哀絃中断。”
“哀弦”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哀弦”由“哀”(悲伤)和“弦”(乐器弦)组成,字面指悲凉的弦乐声,常用来形容音乐或歌声中传递的忧伤情绪。
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哀弦”多用于渲染凄凉氛围。例如:
比喻扩展
近代文学中,“哀弦”被引申为对不幸者的同情。如林纾《祭高梧州文》用“哀弦中断”暗喻妻子离世后的孤独。
“哀弦”既是具体音乐意象,也是文学中表达哀婉情感的经典符号,其内涵随语境可拓展至人生际遇或社会悲悯。
《哀弦》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悲哀的琴弦。
《哀弦》由部首哀和部首弦组成,共有10个笔画。
《哀弦》在古代文献中常用于描述悲伤的音乐,起源于古代的琴箫音乐。繁体字形为「哀絃」。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哀弦」的字形以曲折优美的方式写出,表达了悲伤情感。
1. 听着《哀弦》的旋律,我心中充满了忧伤之情。
2. 她用《哀弦》演奏出了内心深处的无尽哀愁。
愁哀、悲哀、心弦、弦乐等。
悲凄、哀怨、忧伤等。
欢愉、快乐、喜悦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