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意思、大熊猫的详细解释
大熊猫的解释
[giant panda] 我国特产的一种哺乳动物。体长约1.5米,形似熊而略小,尾短。前后肢、两耳、眼周、肩部为黑褐色,头胸腹,背为白色。生活在我国西南高山区,喜食竹类植物。是珍贵的动物。也叫熊猫、猫熊、大猫熊
详细解释
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也叫大猫熊、熊猫、猫熊。哺乳类,体长四尺到五尺,形状象熊,尾短,头、胸、腹、背、臀白色,四肢、两耳、眼圈黑褐色,毛粗而厚,性耐寒。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山中,吃竹叶、竹笋。
词语分解
- 大的解释 大 à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 熊猫的解释 小熊猫,喜马拉雅山区产的一种长尾食肉类动物,身上有长毛,基本呈现赤锈色或栗色,有黑色的斑点和条纹,吻部、颊部和两耳有明显白尖 大熊猫,中国四川西部、甘肃和陕西最南部产的一种大型哺乳类动物,大体上像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大熊猫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哺乳动物,在汉语词典及动物学领域具有以下详细释义:
一、基本定义
大熊猫是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的唯一现存物种。其名称源于其黑白分明的毛色特征,“熊”指其属于熊科,“猫”则形容其圆脸与似猫的习性。其科学命名中“melanoleuca”(希腊语意为“黑白”)直接描述了体色特征。
二、形态特征
成年大熊猫体长1.2-1.8米,体重80-120公斤。典型特征包括:
- 毛色:眼部、耳部、肩部及四肢为黑色,其余部位为白色;
- 适应性结构:具“伪拇指”(桡侧籽骨)用于抓握竹竿,臼齿宽大适应咀嚼纤维质竹类。
三、生态习性
- 食性:99%食物为竹类(如冷箭竹、拐棍竹),属特化食草性熊科动物;
- 栖息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的亚高山竹林,海拔1200-4000米;
- 行为:独居,日活动范围约4-7平方公里,具有季节性垂直迁徙习性。
四、保护地位
- 濒危等级:IUCN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定为一级保护物种;
- 文化象征:自1961年起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徽标,被誉为中国“国宝”;
- 古生物意义:化石证据表明其存在至少800万年,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活化石”。
权威参考资料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定义大熊猫为“中国特产珍稀动物”。
- 《中国动物志·兽纲》:科学出版社,1987年,详述形态分类与生态特征。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物种数据库(http://www.ioz.ac.cn)提供生态分布数据。
- IUCN Red List: Ailuropoda melanoleuca 评估报告(2021年更新)。
网络扩展解释
“大熊猫”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哺乳动物,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是现存该亚科的唯一物种。其名称源于外形特征:体型似熊,头部圆润如猫,故得名“熊猫”或“猫熊”。
二、形态特征
- 体型: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80千克,雄性略大于雌性。
- 外貌:黑白相间毛色,眼周、耳、四肢及肩部为黑色,其余为白色;标志性“黑眼圈”、内八字行走方式。
- 生理特点:毛发厚密坚硬,成年个体毛发可长达10厘米(约4英寸),爪子锋利。
三、栖息地与习性
- 分布:仅存于中国四川西部/北部、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的高海拔地区。
- 环境:海拔2600-3500米的竹林,气候凉爽(气温低于20℃),空气稀薄。
- 食性:以竹类为主食,偶食小型动物,消化系统保留食肉目特征。
四、保护与文化意义
- 濒危等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红色名录易危物种。
- 保护措施:设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研究(如成都大熊猫基地)。
- 象征意义:被誉为“国宝”,象征生物多样性保护,亦被引申比喻罕见珍贵的事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行为或保护进展,可参考来源网页中的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百金之士北京科技大学辩论兵队宾祭茶夫阊阖门超尘逐电崇轨出佐登坛拜将点点滴滴地负海涵蠹患独自个飞蛾赴烛匪石匪席风行革偃封圻粉团儿纷争妇家高级神经活动歌场公粮古体航空港鸿消鲤息话机患难翬飞壶漏僵尸节养藉靡晶荧疾趋爵等蹶子军医克勉困瘼脸相貍变虑计密谂目生烹分泼恶青霭三梆山半神主石什吏送东阳马生序谈绪兔儿爷痿人不忘起霞赩洗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