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一种面食。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食店》:“﹝市食﹞亦名亡而实存者,如瓮羹,今号齏麺是也。”
“瓮羹”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瓮羹(拼音:wèng gēng)指宋代的一种面食,后改称“齏麺”(类似碎面或汤面)。根据《都城纪胜·食店》记载,瓮羹属于市井小吃,虽名称消逝但实际仍存于市。
建议结合《都城纪胜》等宋代文献进一步了解其具体形态和演变。
瓮羹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分别拆分为瓮和羹,下面将分别解释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同时还会提供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意思:瓮指一种古代器皿,通常用于盛装食物或液体;羹指一种以肉、鱼等为主料,加入调料煮成的汤。瓮羹可以理解为用瓮装着的羹汤,也可以指代煮成的菜肴。
拆分部首和笔画:瓮的部首是瓦,共有5画;羹的部首是羊,共有9画。
来源:《瓮羹》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徐渭的《赋献瓮羹诗》,用以比喻身世贫贱而志向高远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瓮羹的意义逐渐扩展为盛满的美食。
繁体:瓮羹的繁体字为甕羹。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瓮的字形较为复杂,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半”字形,下半部分是“口”字形;羹的字形则是现在的羊字旁加上“㝵”。
例句:1. 奶奶给我们煮了一大碗瓮羹来暖胃。
2. 这家餐馆的瓮羹汤鲜美可口,每个人都赞不绝口。
组词:瓮中捉鳖(比喻方法不对,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近义词:盛汤、菜汤、羹汤。
反义词:干羹、干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