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祭其一方的神祇。《礼记·曲礼下》:“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郑玄 注:“方祀者,各祭其方之官而已。” 孔颖达 疏:“诸侯既不得祭天地,又不得揔祭五方之神,唯祀当方,故云方祀。”
“方祀”是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为各祭其一方的神祇,具体指诸侯根据自身封地所在的方位,仅祭祀对应方位的神灵。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根据《礼记·曲礼下》记载:“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这里的“方祀”指诸侯受限于礼制,不可祭祀天地或五方全体神灵,只能祭祀其封地所在方位的神祇(如东方诸侯祭东方神)。
历史背景与限制
郑玄在《礼记注》中明确:“方祀者,各祭其方之官而已。” 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诸侯因等级限制,既不能像天子那样总祭五方神灵,也不能祭祀天地,因此仅能“祀当方”。这体现了周代礼法中对祭祀权的严格等级划分。
词源与结构
“方”指方位(如东、南、西、北),“祀”即祭祀,合称“方祀”。其拼音为fāng sì,注音为ㄈㄤ ㄙˋ。
延伸意义
该词也隐含古代政治与宗教的结合,通过祭祀权强化诸侯对封地的统治合法性,同时维护中央权威。
以上解释综合了《礼记》原文及汉唐学者的注解,反映了古代礼制中“神权”与“政权”的紧密关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