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耻;积年的耻辱。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道祐有德兮, 吴 卒自屠。雪我王宿耻兮,威振八都。”《后汉书·班超传》:“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讎。”《旧唐书·房玄龄传》:“未经旬月,即拔 辽东 ,前后虏获,数十万计,分配诸州,无处不满。雪往代之宿耻,掩 崤陵 之枯骨,比功较德,万倍前王。”
“宿耻”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宿耻”指长期积压的耻辱或因过去的错误、羞辱而产生的羞愧感,强调耻辱的“历史积累性”。例如,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君主或国家未能雪洗的旧恨(如《吴越春秋》中勾践灭吴后称“雪我王宿耻”)。
“蠲宿耻,报将士之仇。”(《后汉书·班超传》)
“他因年少轻狂犯下大错,多年来心怀宿耻,难以释怀。”(现代用法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现代引申义,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历史文献。
宿耻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对于过去的耻辱或丢脸的事情感到羞愧和未能释怀。
宿(sù):宀(mīan)+ 一(yī)+ 八(bā); 耻(chǐ):耳(ěr)+止(zhǐ);
宿耻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大学篇》,意为人们应当保持耻辱感,牢记深感耻辱、不敢犯过去错事。
宿恥(sùchǐ)是宿耻的繁体字,意思相同。
在古代,宿耻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宿耻的写法是宀(mīan)+ 人(rén)+ 巴(bā)+ 止(zhǐ)。
1. 他对于自己的过去行为感到宿耻,因此决定改过自新。
2. 她一直忍受着宿耻的痛苦,没有勇气去面对以前犯下的错误。
宿命、宿敌、耻笑、耻辱
羞愧、懊悔、惭愧、忏悔
脸皮厚、不知羞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