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开拓疆土。《逸周书·谥法》:“辟土服远曰桓。” 唐 白居易 《裴敞授昭义军判官裴侔授义成军判官各转官制》:“二帅皆勤於奉公,精於辟土。”
(2).开垦土地。《淮南子·主术训》:“ 稷 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
(1).开拓疆域。《吴子·图国》:“闢土四面,拓地千里。”《北齐书·文宣帝纪》:“ 文襄王 外挺武功,内资明德,纂戎先业,闢土服远。”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但他觉得地方还不够,又才准备起粮食在橐囊里面,又准备起弓矢干戈斧钺,要到邻近去辟土开疆。”
(2).开垦土地。《韩诗外传》卷二:“夫闢土殖穀者 后稷 也。”
“辟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通过军事或政治手段扩展国家领土或势力范围,常用于形容帝王、将领的功绩。例如:
指将荒地开发为农田,强调农业生产活动。例如: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文献出处,可查阅《逸周书》《淮南子》等古籍,或参考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辟土》一词的意思是开拓土地,使之成为可耕种的农田。它由辟和土两个字组成。
辟(bì)是一个形声字,它的部首是辛,总笔画数为9。辛表示金属,而辟表示开拓、开辟。在《康熙字典》中,辟的额外解释还包括纯、朴、清、除去等义项。
土(tǔ)是一个指事字,它的部首是土,总笔画数为3。土表示土地、土块等概念。在《康熙字典》中,土还有象征大地和国家的意义。
《辟土》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遥远的时期。它是描述人们通过开垦、开辟新的土地来扩大农田的行为。从古时候开始,农业在中国的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开垦新土地是达到丰收的关键一步。
在繁体中文中,辟土一词的写法和简体中文相同,没有变化。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略有不同。然而,在这种变化中,辟和土的基本形状保持了一致,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
以下是一些关于辟土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辟土相关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