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拔任命(官吏)。《北齐书·高叡传》:“ 须拔 进居蝉珥之荣,退当委要之职,自昔以来,实未闻如此銓授。”《新唐书·选举志下》:“侍中 裴光庭 兼吏部尚书,始作循资格,而贤愚一概,必与格合,乃得銓授。”
“铨授”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官吏的选拔与任命。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铨授”指通过考察、权衡后授予官职或权力,强调选拔过程的严谨性。例如《北齐书》提到“实未闻如此銓授”,即表示对官员任命的慎重态度。
字义分解
历史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典籍,如《新唐书·选举志下》记载,唐代裴光庭制定“循资格”制度后,官员需符合标准才能被“銓授”,体现古代选官制度的规范性。
应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或学术语境,描述古代官僚体系的任免机制,也可引申为现代对重要职位的严格选拔过程。
总结来看,“铨授”融合了考察与任命的双重含义,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官吏选拔的重视。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可参考《北齐书》《新唐书》等文献。
铨授(quán shòu)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授予官职或职务。在古代中国,官员在升迁或晋升时需要经过铨授程序。
铨授的部首是金(jīn)字旁,人字旁(rén zì pang),共20个笔画。
“铨授”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秋官·乐器司·角簏》一篇中。在古代,官员的选拔和晋升是非常重要的,铨授程序是确保官员资质和评定职位的一种方式。
铨授的繁体写法为「詮授」。
古代的汉字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铨授的写法是「銓授」。
1.他经过多次考试和面试,最终通过了铨授成为一名高级官员。
2.这位教授因为其出色的学术成就而受到铨授为院士。
铨衡(quán héng):衡量、权衡事物的重要性
授予(shòu yǔ):给予、赋予某种权力或地位
铨叙(quán xù):评定、查验某人的履历和资历
册封(cè fēng)、册立(cè lì)
解职(jiě zh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