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直而不同凡响的言论。《汉书·息夫躬传》:“初, 躬 待詔,数危言高论,自恐遭害,著絶命辞。”《梁书·王承传》:“时有 魏郡 申英 好危言高论,以忤权右。”
“危言高论”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正直而不同凡响的言论,强调观点独特且具有警示性或深刻性。该词最初并无贬义,而是形容敢于直言、见解超群的论述。
二、出处与演变
出自《汉书·息夫躬传》:“初,躬待诏,数危言高论,自恐遭害,著绝命辞。”。原指汉代官员息夫躬多次发表正直言论,因担忧招致祸患而写下绝命辞。后世多沿用此中性或褒义色彩。
三、用法与结构
四、例句参考
该成语既可形容敢于针砭时弊的言论,也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倾向。使用时建议优先采用传统释义,避免与现代可能的误读混淆。
危言高论是指对某个事物或现象进行悲观或过度批判的言论,往往通过夸大事物的不利因素来表达负面的观点。这种言论往往在没有充分了解或研究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产生,容易引发恐慌或产生不良影响。
危言高论的拆分部首为卩言亻讠,其中亻为人的部首,讠为言字部首,卩为封面部首。根据这些部首的顺序,可以得到拆分的笔画分别为2画、4画、5画。
危言高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讽传》中,用以形容王讽对当时的政治状况进行的批评。危言指的是悲观的言论,高论指的是过度批判的言论。在繁体中,危言高论的写法保持一致。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危言高论可以写作危言高論。在繁体字中,論在右边有个辶偏旁,表示论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字符。
1. 他总是喜欢用危言高论的方式对待问题,很少看到他有积极的态度。
2. 虽然面临困难,我们不能听信危言高论,而是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和努力。
组词:危言耸听、高论争议、危急存亡。
近义词:悲观言论、夸大批评。
反义词:积极言论、客观观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