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乐师。《吕氏春秋·孟冬》:“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触杙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 明 杨基 《八月九日祀社稷述事》诗:“币玉趋宗伯,笙鏞奏瞽师。” 章炳麟 《辨诗》:“ 韩愈 、 孟郊 ,盖《急就章》之别辞; 元稹 、 白居易 ,则日者、瞽师之诵也。”
“瞽师”是中国古代对盲人乐师或艺人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词义构成
职业特征
瞽师需通过听觉、触觉等感官弥补视觉缺陷,擅长吟诵、乐器演奏(如笙、镛等)或民间曲艺表演。例如明代杨基诗中提到“笙鏞奏瞽师”,说明其参与宗庙祭祀等正式场合的礼乐活动。
历史渊源
这一职业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记载瞽师“避柱而疾触杙”,侧面反映盲人乐师的生活状态。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亦强调瞽师在礼乐体系中的作用,需通过训练使乐器与诗歌内容相协调。
文化意义
作为特殊技艺传承者,瞽师不仅承担娱乐功能,还在民间文化传播、礼仪教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词既体现古代对盲人群体的职业分工,也映射出礼乐制度与民间艺术的交融。现代语境中,“瞽师”一词多用于历史或文学研究领域。
《瞽师》是指古代中国的盲人音乐家或曲艺表演者。瞽师多以琴、瑟、筝等乐器为伴,通过演唱或演奏来娱乐人们,传达情感,讲述故事。他们用独特的音乐才能和表演技巧,打动观众的心弦。
《瞽师》的拆分部首为目和帚,其中目为部首,帚为偏旁;它的笔画数为14画。
《瞽师》这个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瞽师是盲人表演者的称呼。在古代,瞽师在宫廷和民间表演,深受大众喜爱。繁体字“瞽師”保留了原词的意义与拼音。
在古时候,瞽师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采用了“瞽師”、“瞽殤”、“盲师”等写法。字形演变经历了历史的变迁,最终发展成今天的写法。
他精通琴棋书画,被誉为现代的瞽师。
组词:瞽术、瞽国、瞽目、瞽语
近义词:琴师、曲师、歌手
反义词:觉悟、清醒、明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