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魏石经的意思、魏石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魏石经的解释

三国 魏 齐王 正始 年间石刻的儒家经典。字为古文、篆、隶三体,又称“三体石经”。参阅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经说》、 清 顾炎武 《石经考》、 王国维 《观堂集林·魏石经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魏石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石刻文献遗存,特指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于正始二年(241年)至正始九年(248年)间刻立的儒家经典石碑,又称"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该石经由曹魏官方主持刊刻,内容包含《尚书》《春秋》两部儒家典籍,采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对照书写,是继东汉熹平石经之后第二次大规模官方刻经活动。

据《中国文物大辞典》记载,魏石经原碑立于洛阳太学遗址,共刻有28块石碑,每碑高约3米,宽1.2米,采用"三体直下"的书写格式,即每字皆用古文、篆、隶三种字体自上而下排列。这种特殊形制既保留了先秦古文字形态,又展现了汉字演变轨迹,为研究经学传承和书体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

现存魏石经残石主要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其中最大残石存字达1800余。这些残片对于校勘传世文献、考证今古文经学差异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其古文字形与《说文解字》所录籀文多相吻合,印证了许慎对先秦文字的系统整理。

网络扩展解释

魏石经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于正始年间(公元241年前后)刻立的儒家经典石碑,又称“三体石经”或“正始石经”。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魏石经是官方刻制的儒家典籍石碑,内容包含《尚书》《春秋》及部分《左传》。其独特之处在于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同一文本,因此得名“三体石经”。

  2. 字体与结构
    每字均以三种字体并列呈现,反映了汉字演变的历史脉络,具有重要的文字学研究价值。例如古文接近战国文字,篆书为秦代规范,隶书则是汉代通行字体。

  3. 内容与历史意义

    • 刻经目的是为了统一经典文本,纠正流传过程中的讹误,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 原碑立于洛阳太学,共28碑,后因战乱多次迁移损毁,现仅存残石。
  4. 学术研究
    清代顾炎武、王国维等学者曾系统考证其内容,现代研究多关注其古文字形与出土文献的关联。

注意:部分网络解释提到“魏石经”为成语(指伪造事实),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为讹传,建议以历史文物相关定义为准。如需完整研究,可参考《观堂集林·魏石经考》等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白老邦颂北发弊梗伯昏博具不欢而散才高行洁裁造院层禁陈布愁红诋时帝世帝渚抖搜蠹书虫愤薄腹股沟干男跟挂革容宫合果达横头浑灏季报进本退末康救康平狂名髡祝赖歹邻曲流尘流迈脔割螺书门婿篾席木荐泼钐祁奚举午鬈毛权杖软科学山屋誓辞数相宿禽叹怪坛兆天理昭昭天真推乾就湿推问舃奕王阳金狭浅习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