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剃发。《新唐书·刘緫传》:“时 緫 已自髡祝,让节印,遂衣浮屠服。”
“髡祝”是一个古代汉语复合词,需拆解为“髡”与“祝”分别释义。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髡”本义指剃发之刑,《说文解字》释为“剃发也”,在周代属于五刑之一,多用于惩戒轻罪者。如《周礼·秋官》载“髡者使守积”,即受髡刑者承担劳役。
“祝”在《说文解字》中解作“祭主赞词者”,本指祭祀时主持祝祷之人,后衍生出“断绝”“削除”之意,如《穀梁传·哀公十三年》有“祝发文身”之说,即断发为俗。二字连用“髡祝”,见于个别古籍指代特定仪俗,如《后汉书·东夷传》注引中描述边地部族“髡祝其首”,意为剃除部分头发以示族群特征或宗教仪轨,该用法属古代民俗范畴,现代汉语已鲜少使用。
“髡祝”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ūn zhù,其核心含义与剃发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髡(kūn)
本义指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髡刑),后泛指剃发行为,常见于刑罚或宗教仪式中。
祝(zhù)
此处取“断发”之意,如“祝发”即削发出家,多用于僧尼剃度的语境。
建议通过权威辞书或古籍进一步考证其用法,以获取更精准的释义。
哀声叹气鞭鼓鼈鱼步履如飞晨暾踳落殂背催化剂麤粥攧扑恶骂讹势泛下粉白峯牛孚洽浮食篙痕高流更居鹤子轰笑镜考爵穴狂刃老祖立成六章流转镂剔緑弦马靽冕绅拏获破脑刳心轻煗认取融坚桑弧蒿矢丧家赏笑神草升踰市斤时友术煎死心眼锁伏板胎动投传玩忽文禁无皂白五铢钱霞駮瞎马临池宪件泻卤翕忽西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