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畏途 ”。1.艰险可怕的道路。《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 成玄英 疏:“涂,道路也。夫路有劫贼,险难可畏。” 唐 李白 《蜀道难》诗:“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巖不可攀。” 金 蔡松年 《淮南道中》诗之一:“畏涂泥三尺,车马真鸡栖。” 清 金农 《送贺十五德舆之辰州》诗:“五月 沅陵 道,毒淫多畏途。”
(2).指危险可怕的地方。 宋 王安石 《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三:“醉乡岐路君知否?不似人间足畏涂。” 清 袁枚 《新齐谐·黑眚畏盐》:“ 殷家村 在城外,多古壙,旧传壙中有怪物……里人相戒,视为畏途。”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 上海 到处都是商人气……住得真不舒服,但 北京 也是畏途。”
(3).犹苦差。比喻可怕而难办的事情。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能以草木之生死为生死,始可与言灌园之乐,不则一灌再灌之后,无不畏途视之矣。”《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因此上,自己一中进士就把这知县看作了一个畏途。” ********* 《知难行易》:“﹝ 中国 人﹞以为行是难的,知是不难的,把极容易做的事,视为畏途,不去实行。”
畏涂(wèi tú)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艰险可怕的道路,后引申比喻艰难危险的处境或令人畏惧的事情。以下是详细解析:
本义为恐惧、害怕。《说文解字》释:“畏,恶也。”引申为危险、令人忌惮之事。
“涂”为“途”的古字,本义指道路。《广雅·释宫》:“涂,道也。”后泛指途径、行程。
合成词义:字面即“令人畏惧的道路”,强调路途的艰险性。
《汉语大词典》
释为:“险阻可怕的道路。亦比喻艰难危险的处境。”
例证:《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古代汉语词典》
注:“涂,通‘途’。艰险可怕的路途。”
例证: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其中“畏涂”喻指改革阻力。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庄子·达生》(战国)
“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解读:行经险路时,若十人中有一人遇害,同行者必相互警戒。此处以“畏涂”喻人世险境。
《汉书·严助传》(东汉)
“闽越之地,险阻畏涂。”
解读:描述闽越地区山路险峻难行,凸显地理环境的危险性。
例:“穿越雪山畏涂,探险队备尝艰辛。”
例:“创业之路,常如畏涂,唯勇者能至。”
“畏涂”凝练表达了古人对自然与人生困境的双重认知,其从具象道路到抽象境遇的语义扩展,体现了汉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特征。该词虽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仍是理解传统文化中风险意识的重要语料。
“畏涂”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èi tú,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释:
1. 艰险可怕的道路
本义指险阻难行的道路。如《庄子·达生》提到“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成玄英注解为“路有劫贼,险难可畏”。唐代李白《蜀道难》中“畏途巉岩不可攀”也以此形容蜀道的险峻。
2. 危险可怕的地方
引申为令人畏惧的环境或处境。例如王安石诗句“不似人间足畏涂”,清代袁枚《新齐谐》中“里人相戒,视为畏途”,均用来比喻充满威胁或难以应对的场所。
3. 比喻艰难的任务或苦差
抽象化为形容棘手、令人避之不及的事务。清代李渔《闲情偶寄》提到灌园之事“无不畏途视之”,即表达对繁难工作的抵触心理。
补充说明:
可通过(汉典)、(诗词古文网)等来源进一步查阅古籍例证及详细释义。
白人抱惭辨给标质膑辟材植物料城廓蹙蹋打瓜得售地脉东观续史敦至方盖轺方天画戟公良沟渠光彩照人憨直哄语坏衣化醒挥扫悔亡堲谗竭节近官瘠弃稽山大王狂轰滥炸壼则量能授官炼珍鸾交梅关蛑螯纳职烹石批箠蚍蜉薲草虔切气不平情肠劝诲权子母冗笔箬篷擅步伸抖生来生手社祀寿阳妆夙夜匪懈搨翅条干童身头忽禊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