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女行为的准则、榜样。 唐 陈子昂 《唐故袁州参军妻清河张氏墓志铭》:“承礼训於公庭,习威仪於壼则。”《旧唐书·后妃传下·肃宗章敬皇后》:“顾史求箴,道先於壼则;撝谦率礼,教备於中闈。” 宋 陆游 《陆孺人墓志铭》:“庙祭宾享,维妇之职。嫚驁狠骄,蠹我壼则。孰如孺人,耆老益恭。名山崇崇,閟此幽宫。”
“壼则”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kǔn zé,其含义主要与古代妇女的行为规范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壼则”反映了古代对女性角色的社会期待,尤其在儒家伦理中,女性需恪守“三从四德”,其行为需符合家族和社会的规范()。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该词,但在研究古典文献或历史性别观念时,仍可能涉及这一概念。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出处,可参考的唐代及宋代引文()。
《壼则》(kuān zé)这个词是指具有崇高原则或规范的规定。它主要用于指导人们行为准则,指引他们在特定情况下应该如何做。
《壼则》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口”(kǒu)表示“口”,右边的部首是“隹”(zhuī),表示“短尾鸟”。这个词总共有14笔。
《壼则》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壼则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法律、道德及行为规范中,以指导社会公序良俗。
在繁体字中,壼则被写作「壺則」。
在古代汉字中,壼则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写法经历了演变。然而,壼则的基本构成和意义始终保持不变。
以下是关于壼则的些许例句:
根据公司的壼则,员工必须遵守保密协议。
家庭应该拥有自己的壼则,以确保和谐的相处。
一些与壼则相关的组词:
守则、规则、条祖、法规
《壼则》的近义词有:规范、准则
与《壼则》相反的词是:违反、不规范
希望以上这些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