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吕氏春秋·察贤》:“天下之贤主,岂必苦形愁虑哉?执其要而已矣……故曰 尧 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 陈奇猷 校释:“谓 尧 之时,天下无事, 尧 之仪表,乃委曲其衣裘,消閒自得。古者长衣,有事则振衣而起,无事则委曲衣裘而坐也。”后以“委裘”指君主任贤举能。《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物色关下,委裘 河 上。” 李善 注引 晏子 曰:“治天下若委裘,用贤,委裘之实。 桓公 听 管仲 ,而 赵襄子 信 王登 ,此之谓委裘。”《隋书·元孝矩传》:“恭膺宝命,实赖元功,方欲委裘,寄以分 陕 ,何容便请高蹈,独为君子者乎!”参见“ 委衣 ”。
(2).旧谓帝位虚设,唯置故君遗衣于座而受朝。《汉书·贾谊传》:“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委裘,若容衣,天子未坐朝,事先帝裘衣也。” 王先谦 补注:“‘遗腹’与‘赤子’对文,植遗腹,故但朝先帝裘衣。” 南朝 梁 张缵 《南征赋》:“挟 仲谋 之雄气,朝委裘而作辅。”《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三年》:“﹝臣 光 曰﹞ 程元振 、 鱼朝恩 相继用事,窃弄刑赏,壅蔽聪明,视天子如委裘,陵宰相如奴虏。” 章炳麟 《訄书·杂志》:“ 元帝 贵由 没而委裘三年,未有压纽之主。”自注:“ 定宗 崩后,议所立未决,当是时,已三岁无君。”
(3).指幼君在位。因幼君不胜礼服,坐朝则委裘于地,故称。《晋书·穆帝哀帝废帝纪论》:“ 孝宗 因繦抱之姿,用母氏之化,中外无事,十有餘年……赞曰:委裘称化,大孝为宗。遵彼圣善,成兹允恭。”《晋书·后妃传论》:“而 明穆 、 康献 ,仍世临朝,时属委裘,躬行负扆。”
委裘是汉语古典词汇,包含以下两种释义:
旧君遗衣的代称
指君主去世后,臣子将其衣冠陈设于朝堂以示追思,象征对先王的尊崇。此义源于古代礼制,《汉书·贾谊传》载“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颜师古注“委裘,谓亡君之衣裳”。此用法多用于历史文献,体现对先王政绩的延续性寄托。
贤君无为而治的隐喻
引申为君主垂拱而治、任用贤能的治国理念。《隋书·许善心传》中“委裘以御宇内”即强调君主不亲自操劳,通过德政使天下安定。此释义与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相关,多见于政论性古文。
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于学术研究或历史类文本中。权威来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第3版,商务印书馆)及《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相关条目。
“委裘”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典故性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出自《吕氏春秋·察贤》,描述尧治理天下时因任用贤能而国事清简,自己可以悠闲地“委曲衣裘”,后引申为君主善于放权、信任贤臣的治国理念。例如《隋书·元孝矩传》提到“委裘”与分权治国的关联,强调贤能的重要性。
指君主年幼或未即位时,朝廷通过放置先帝的衣裘象征君权,维持朝政稳定。如《汉书·贾谊传》中“朝委裘”即指幼主或遗腹子继位时,以先帝衣物代行礼仪。
因年幼君主无法穿戴正式礼服,坐朝时需将衣裘铺于地上,故称“委裘”。如《晋书》记载穆帝、哀帝等幼主继位时,用“委裘”形容其临朝的特殊状态。
该词既含政治隐喻(任贤治国),也用于描述特殊继位场景(虚位或幼主)。具体含义需结合文献语境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吕氏春秋》《汉书》《晋书》等原始史料。
哀的美顿书保密通信碑宇边候壁垒采礼差论巉剥晨兢夕厉稠浊绰绰有余篡僞呆窒独门独院返耕冯郎符采拊弦格候絙级共奉垢蠧轨度何足煌扈花下子徻徻解署九部乐计相畿要糠豆不赡可怀可杀愧惭累气羉罿论讨目数南疑黏膜凝止平陷破缺前韵清婉卿宰人风山頽世海他人四海一家死脑瓜骨通叚退浑危仆文砖无胈吴锦晤敍闲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