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马尾与马鬃。《左传·定公十年》:“ 公子地 有白马四。公嬖 向魋 。 魋 欲之。公取而朱其尾鬣以与之。” 宋 叶适 《<覆瓿集>序》:“葢神马汗血,尾鬣不掉而行流无疆,累名骏数百,岂得望尘焉!”
(2).指鱼的尾和鳍。 宋 苏轼 《会淞江得风字》诗之二:“知君欲写长相忆,更送银盘尾鬣红。” 元 王恽 《江船二咏·橹》:“江船一鉅鱼,櫓柂乃尾鬣。”
“尾鬣”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动物尾部特征
原指动物(如马、狮子等)尾巴上的长毛或鬃毛,如《左传》中记载“朱其尾鬣以与之”,描述白马尾部染色后的鬃毛特征。
现代扩展为形容某些野生动物(如长颈鹿)尾部特有的长毛簇。
鱼类尾部结构
在文学中引申为鱼的尾鳍,如苏轼诗句“更送银盘尾鬣红”,以“尾鬣”代指鱼的尾部。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对“鬣”的详细解析。
尾鬣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指动物躯干末端的毛发或绒羽聚集成的团束状物。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些动物尾巴顶部的羽毛或毛发。
尾鬣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尸(shī)和鬼(guǐ)。总共有9个笔画。
尾鬣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该书是由东汉末年的许慎编纂而成。在该书中,尾鬣被解释为指某些动物尾巴上的长毛。
尾鬣的繁体字为「尾鬣」。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尾鬣的写法略有不同。尾字的上部分由「毛」字替代,下部分仍保留「攵」部,鬣字的左右结构与现代写法相同,但上部的「毛」字由「彐」部代替。
1. 那只狮子庞大的尾鬣在风中飘舞着。
2. 这只孔雀的五彩尾鬣美丽而夺目。
1. 尾鬣状
2. 鬣狗尾
1. 尾巴
2. 须尾
没有明确的反义词,可以使用其他与尾鬣相对的词语如「光秃秃的」来表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