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小雅·出车》:“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毛 传:“简书,戒命也。隣国有急,以简书相告,则奔命救之。”后以“畏简书”为公务羁身之典。 唐 李德裕 《忆平泉山居赠沉吏部》诗:“昔闻 羊叔子 ,茅屋在东渠。岂不念归路,徘徊畏简书。” 唐 皇甫冉 《酬李司兵直夜见寄》诗:“见欲扁舟去,谁能畏简书。”
“畏简书”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固定表达,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典故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指敬畏、畏惧,强调因权威或责任而产生的谨慎态度。《说文解字》释为“惧也”,含恭敬服从之意 。
“简”指竹简,“书”即文书。先秦时期以竹简书写官方政令、律法或军事文书,代指国家法令。《周礼·秋官》载“凡邦国都鄙之治,皆以简书为据”,可见其权威性 。
此语典出《诗经·小雅·出车》: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 语境:征人因王命戍边,虽思乡却不敢归,因畏惧简书所载军令的约束。
- 深层意涵:反映古代士大夫对职责的敬畏,以及法律文书象征的国家权威(毛亨《毛诗正义》) 。
后世引申为恪守职责、敬畏法度。如杜甫诗“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敢忘二疏归,痛迫苏耽井。畏简书之责,终然媿簪缨”,以“畏简书”自陈履职之慎(《杜诗详注》) 。
在儒家文化中,“简书”代表礼法秩序,士人“畏”之实为对伦理纲常的遵从(朱熹《诗集传》) 。
《汉语大词典》综合定义为:
“因畏惧官方文书而有所顾忌,引申为严守职责、敬畏法纪。”
此释义融合了历史语境与伦理价值,成为中华文化中“克己奉公”精神的典型表述 。
参考资料
“畏简书”是一个源自《诗经》的典故性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词源与基本含义
该词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出车》:“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其中“简书”指刻在竹简上的紧急军事文书或戒命。毛传注解说,邻国有危难时,通过简书传递求救信息,接收者需立即响应。因此,“畏简书”原指因公务(尤其是紧急军令)羁身而无法归家。
引申义与文学化表达
后世将其引申为对职责或上级命令的敬畏,成为诗文中的常见典故。例如:
结构解析
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形容因公务缠身无法脱身,或表达对严格规章的恪守。例如:“他虽思乡心切,却因畏简书而坚守岗位。”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诗经》注本及唐代李商隐、皇甫冉相关诗作。
哀矜白蛉秉政波潮彩蒨残兵常则是蝉花吹风胡哨囱囱崔莺莺大归黨輩咄嗟立办返乡发生学方法发展心理学阜施赋予勾当古戍古稀之年豪伟衡水鸿都皇孙车缓慢惛谬金龛九云锣军阀浚洌駃河了也两脚狐厘嫂落水满虚默口目论脑儿酒遣军趫轻企足认帐阮氏酒上迁试春诗剧失联收掘树碑立传书手颂磬特枢鯈鯈替夷文联毋何五陵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