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牲畜。《后汉书·樊宏传》:“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2).饲养牲畜。《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沙三 曾在村学中读过两年书,儘写得几个字。便写了一张情愿受僱,专管牧畜的文书。” 续范亭 《南泥杂咏·如是我闻》:“农场马场造纸厂,屯田牧畜兼工业。”
“牧畜”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名词含义(牲畜)
指被人类饲养的牲畜总称,如牛、羊、马等。例如《后汉书·樊宏传》中提到的“池鱼牧畜,有求必给”,此处“牧畜”即代指牲畜群体。
动词含义(饲养牲畜)
表示放牧、饲养牲畜的行为。如《二刻拍案惊奇》中“专管牧畜的文书”,以及现代用法中“屯田牧畜”等,均指从事牲畜养殖的活动。
字形与字源
“牧”由“牛”和“攵”(手持鞭或杖)组成,最初指驱赶牲畜,后引申为管理(如“牧民”);“畜”本义为饲养动物,后也指家养动物。两字组合强调“放牧+饲养”的完整过程。
读音与用法
拼音为mù xù,其中“畜”在此处读xù(与“畜牧”读音相同)。需注意与“畜”(chù,指家养动物)的区分。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牧畜的具体场景或现代畜牧业发展,可参考《后汉书》等古籍或农业经济类文献。
牧畜是一个汉语词汇,它是由两个字组成的。牧,意思是放牧、管理;畜,意思是畜养、饲养。所以,牧畜的意思是指放牧和饲养牲畜的行为和活动。
牧字的部首是牛,畜字的部首是虍。牧字的总笔画数是7,畜字的总笔画数是10。
牧畜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汉语中,牧曾作为二声动词使用,意味着放牧、管理。畜作为名词,指的是养育动物的行为。这两个词汇后来合并,形成了现在的牧畜。在繁体字中,牧畜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
在古代,牧字的写法稍有不同。它由三个部分组成:⺧、方、口。⺧代表了牛这个意思,方和口组成了牧。而畜字在古代的写法与现在没有太大区别。
1. 他在山上牧畜,过着简朴而自由的生活。
2. 我们需要养好牧畜,以保证家庭的经济收入。
组词:牧场、畜牧、牧人、牧草。
近义词:放牧、饲养。
反义词:捕猎、放生。
巴图鲁倍日并行变文协韵闭迹产期城垛口尘习辞费耽槃刁怪锭楮仿像凡毛奉公如法奋勇争先腹诽高鱼狗幦乖愆闳诞鸿原豢池黄贝隳摧架架格格蹇跛铗子金鸂鶒乐尽哀生连蝉锦礼遇罗城马尾罗密结昵欢匿迹潜形牌长遒润取宠人奴产子如何塞鴈丧魂失魄实质上霜风耍人顺昌之战说序四末汤团特除拜体物望尘不及王府井王资弯膝罅洞遐耇像素衔尾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