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牲畜。《后汉书·樊宏传》:“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2).饲养牲畜。《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沙三 曾在村学中读过两年书,儘写得几个字。便写了一张情愿受僱,专管牧畜的文书。” 续范亭 《南泥杂咏·如是我闻》:“农场马场造纸厂,屯田牧畜兼工业。”
"牧畜"是由"牧"与"畜"构成的复合词,指人类对牲畜进行饲养、繁殖和管理的生产活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牧"意为放养牲畜,"畜"指人类驯养的兽类,二字组合后特指以放牧为主要方式的畜牧业。该词最早见于《魏书·食货志》"牧畜蕃息"的记载,印证其农牧业生产的基本属性。
从构词法分析,"牧畜"属于动宾结构的复合动词,其核心语义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指牲畜的放牧过程,强调野外牧养的生产方式;二是指畜牧业生产体系,涉及饲养管理、品种改良等技术环节;三是指农牧民从事的畜牧职业。在《汉语大词典》中,该词被标注为书面用语,与口语中"放牧""养殖"等词汇形成语体差异。
现代汉语使用中,"牧畜"常与地域特征结合,如"草原牧畜""山地牧畜"等地理限定词组,反映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畜牧业形态。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畜牧业卷》所述,该词在学术文献中多用于描述传统游牧经济,与集约化养殖形成概念对比。典型用例可见于"牧畜业是游牧民族主要经济来源"等专业表述。
“牧畜”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名词含义(牲畜)
指被人类饲养的牲畜总称,如牛、羊、马等。例如《后汉书·樊宏传》中提到的“池鱼牧畜,有求必给”,此处“牧畜”即代指牲畜群体。
动词含义(饲养牲畜)
表示放牧、饲养牲畜的行为。如《二刻拍案惊奇》中“专管牧畜的文书”,以及现代用法中“屯田牧畜”等,均指从事牲畜养殖的活动。
字形与字源
“牧”由“牛”和“攵”(手持鞭或杖)组成,最初指驱赶牲畜,后引申为管理(如“牧民”);“畜”本义为饲养动物,后也指家养动物。两字组合强调“放牧+饲养”的完整过程。
读音与用法
拼音为mù xù,其中“畜”在此处读xù(与“畜牧”读音相同)。需注意与“畜”(chù,指家养动物)的区分。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牧畜的具体场景或现代畜牧业发展,可参考《后汉书》等古籍或农业经济类文献。
矮笃笃白花花百汰办理兵曹鸟秉威操典长谈阔论淳刚攒射打髀殖耽待倒装门调齐东土豆稭妇师福贞高歌猛进高原海货海暾餬名俭退鲛丝交轧橛杙菊花石局蠼控总疗忧麟止盲视门壻抹煞纳新内省女主盘劲婆婆妈妈秦香莲权富穣浩入乡问俗上竿鱼慎始敬终实际实业家守军暑衣松斋跳石题额图存托世微道威容无全嚣闹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