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蜷伏于地。《庄子·养生主》:“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有大蛇从林草中出,径来棺下,委地俯仰,以头击棺。”
(2).散落或委弃于地。《东观汉记·锺离意传》:“ 显宗 时, 意 为尚书, 交趾 太守坐赃千金,徵还伏法,詔以其貲物班赐群臣, 意 得珠璣,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唐 白居易 《长恨歌》:“花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3).拖垂于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湛 ( 陶侃 母)头髮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值 嫩 梳头,长髮委地,双腕如藕。” 冰心 《童年杂忆·我的另一个名字》:“坐在镜前梳头,发长委地。”
(4).喻没落,消亡。《太平广记》卷四五五引《奇事记·昝规》:“ 唐 长安 昝规 因丧母,又遭火,焚其家产,遂贫乏委地。” 明 方孝孺 《读<战国策>》:“ 文 武 之道,至於 春秋 之世委地矣。 孔子 之作《春秋》,伤 周 道之衰也,夫岂知 春秋 之法復委地於 战国 之世乎!”
“委地”是一个多义文言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种释义:
蜷伏于地
指物体或生物蜷缩、伏倒在地的状态。例如《庄子·养生主》中“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形容牛体分解后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晋代《搜神记》也提到大蛇“委地俯仰,以头击棺”。
散落或委弃于地
多用于描述物品零落丢弃的状态。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花钿委地无人收”,描写杨贵妃死后首饰散落无人收拾的凄凉场景;《东观汉记》记载钟离意将赏赐的珠宝“悉以委地”,表达清廉态度。
拖垂于地
形容长发等物体垂落至地面。典型例子出自《世说新语》,陶侃母亲“头发委地”,剪下长发换取粮食。清代余怀《板桥杂记》亦用“发长委地”描绘女子仪态。
比喻没落、消亡
引申指事物衰败。如《辞海》解释“文武之道,至于春秋之世委地矣”,暗喻周代礼乐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崩坏。
用法总结
该词既可描述具体状态(如物体散落、长发垂地),也可用于抽象比喻(如文化没落)。需注意其文言色彩,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献或文学创作。
委地(wěi dì)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女(nǚ)和地(dì),总体来说,是一个表示“转交、转让”的动词。该词在中文中有多种使用方式,下面将进一步详细介绍。
“委地”一词源自于古汉语。“委”最初的意思是“转交、转移、让与”,而“地”表示“事物的归属”。在古时候,人们在办理一些事务时使用了这个词语,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使用的含义。
委地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女和地。其中,女作为左边的部首,表示该字与女性相关的词义;地作为右边的部首,表示该字与地跟事物归属相关的词义。
根据《康熙字典》,委字的总笔画数为11画。
繁体字中,委地的写法为「委地」,拆分部首和总笔画数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演变使得字形有些不同,委地在古时的写法为「委襶」。不同的字形代表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但基本的意思和用法并未改变。
1. 他委地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
2. 公司将委地权利转让给了合作伙伴。
委派、委婉、委员、委任等。
转交、转让、让与。
收回、接收。
百脚巴榄宝石褊浅伯牙弦裁整藏巧于拙城市贫民冲秘除暴安良滇缅公路调懴东北野战军短陋放臂返葬负土感世躬蹈冠古华序滑座昏蛋鉴观缣素解传空界款契雷池李老霾晦麻蝇拂曩体凝酥女娲盘屈骈进贫啬迁授巧语花言凄风寒雨穷而后工啓证日制散馆三虎三金杀杀眚期舒绎书桌荪桡贪生通接吐绽魏颗结草瑕恶瞎马临池乡饮谐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