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杂技。犹今舞碟弄碗之戏。《旧唐书·音乐志二》:“又有弄椀珠伎、丹珠伎。”亦省称“ 椀珠 ” 元 吴莱 《椀珠伎》诗:“椀珠闻自宫掖来,长竿寳椀手中迴。”
椀珠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杂技表演形式,其名称可拆解为“椀”(碗)、“珠”(圆球或珠状物)、“伎”(技艺),整体指以碗和珠类道具为核心的技艺展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椀珠伎属于古代百戏之一,表演形式类似现代的“舞碟弄碗”或杂技中的转碗、抛接技艺。表演者通过长竿或徒手操控碗、珠等器具,展现平衡与技巧。
历史文献记载
据《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唐代已有“弄椀珠伎”和“丹珠伎”的表演分类,说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宫廷娱乐活动。元代诗人吴莱在《椀珠伎》一诗中描述:“椀珠闻自宫掖来,长竿寳椀手中迴”,进一步佐证了其技艺源自宫廷并流传至民间。
别称与演变
该技艺在文献中常简称为“椀珠”,如元代诗文中的用法。其表演形式可能影响了后世杂技的发展,例如宋代“踢弄”技艺中的部分动作或与之相关。
文化意义
椀珠伎不仅是一种娱乐项目,也反映了古代手部技巧与器械操控的高超水平,是研究中国传统杂技演变的重要例证。
《椀珠伎》(wǎn zhū jì),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也被称为《爱慕君主》。它描绘了一个取材于历史事件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勇敢而聪明的女子如何保护自己和她心爱的人。
《椀珠伎》这个词由三个部首组成:木、玉、女。它的总笔画数为17画。
《椀珠伎》是由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被认为是明代代表性的散文小说之一。它的题材源自历史典故,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意,展现了作者对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椀珠伎》的繁体字为《碗珠伎》。
古时候,《椀珠伎》的汉字写作「椀珠伎」。
他用一双巧手制作出了一串漂亮的椀珠伎。
椀珠、珠片、伎俩
椀珠伎的近义词包括碗珠伎。
椀珠伎没有固定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