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诗·豳风·东山》:“我徂 东山 ,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鸛鸣于垤,妇叹于室。洒埽穹窒,我征聿至。” 郑玄 笺:“鸛,水鸟也。将阴雨则鸣,行者於阴雨尤苦,妇念之,则叹於室也。”后用为典故,谓思妇因天将雨而为其征夫担忧。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二:“哀彼 东山 人,喟然感鸛鸣。”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岂初征之惧对,冀鸛鸣之在垤。”
(2).谓天将雨。 唐 白居易 《得景为宰秋雩刺史责其非时辞云旱甚苦不雩恐为灾判》:“虽蓐收之戒序,雩亦何伤?冀有闻於鸛鸣,庶无虑於狼顾。”
“鹳鸣”是汉语词汇,源自《诗经·豳风·东山》的典故,主要有两层含义:
鹳是一种水鸟,外形似鹤,羽毛呈灰、白或黑色,嘴长而直,栖息于江河湖泊旁,以鱼虾为食(如白鹳、黑鹳)。其鸣叫行为与天气相关,古人观察到“鹳鸣”常预示阴雨将至。
思妇忧夫
诗中“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描绘了征夫在外,阴雨天气加剧行役之苦,家中妻子因鹳鸣联想到丈夫的困境而叹息。此场景被引申为思妇对征夫的担忧。
天将降雨的象征
因鹳鸟鸣叫多发生于阴雨前,故“鹳鸣”也代指天气变化的征兆。
《诗经》原句通过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的呼应,展现了古代诗歌中“以物喻情”的典型手法。这一意象在后世文学中常被借用,表达离别之苦或自然时序的变化。
《鹳鸣》这个词指的是鹳鸟的叫声。鹳鸟是一种大型的水鸟,其叫声类似于鹤鸟的悠扬呼唤声。因此,人们用“鹳鸣”来形容鹳鸟的叫声。
“鹳”字的拆分部首是“鸟”,表示与鸟有关。它共有16画,由“日”、“口”、“共”、“纟”、“幺”、“工”、“无”、“口”、“木”、“丿”、“乇”、“又”、“小”、“卩”和“匕”组成。
“鸣”字的拆分部首是“鸟”,表示与鸣叫声有关。它共有9画,由“日”、“冖”、“六”、“乙”、“勹”、“口”、“口”和“亅”组成。
《鹳鸣》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中,共有五篇与鹳鸣有关的诗篇。这些诗篇描绘了鹳鸟振翅飞翔,高声呼唤的场景。
《鹳鸣》的繁体字为「鸛鳴」。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鹳字的形状与现代略有不同,它的上部分有两个“口”字旁,下部分是一个表示鸟类的部首。
鸣字的古代写法中,上部分是一个表示鸟类的部首,下部分是一个表示声音的“㞢”字旁。
1. 晨曦中,湖边的鹳鸟发出一阵清脆的鹳鸣声。
2. 宁静的夜晚,我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鹳鸣,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1. 鹳舞:形容鹳鸟振翅高飞的动作。
2. 飞鸣:形容鸟儿飞翔时发出的鸣叫声。
3. 鹤鸣:形容鹤鸟的叫声。
4. 鸣叫:指动物发出有声音的叫声。
鹳鸣的近义词有:“鹤鸣”、“啼鸣”。
鹳鸣的反义词是:“无声”。
采摭仓米阐蛙乘处乘云行泥春头电力机车独生子贩夫飞鶱干济絙人供称躬览诡言浮说国雠寒籁厚待猴猨护身符子僭虐郊圻醮文娇阳甲仗解佩近就金墟福地九夜吉徵继宗沮诎开除浪狗冒贯绵邈牛角挂书盘踞扑蚩铺滕轻悍轻侻庆云亲揽神池生伦史德石砾十裂事在萧墙蔬笋嗣功踏踏玛儿腾褒铁线屠疈微音无乐乡园夏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