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王者所居之屋。《史记·周本纪》:“﹝ 武王 ﹞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王屋,王所居屋。”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
“王屋”一词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结合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可具体阐释:
指古代君王居住或处理政务的场所,象征王权核心。这一含义源于《史记·周本纪》等典籍记载,如“王屋,王所居屋”。在殷商时期,“王屋”还被用于宗庙礼器,记录王朝传承过程(如殷墟遗存中提到的“重屋”礼器)。
位于山西省阳城、垣曲两县之间,因山体三重、状如屋宇而得名。王屋山是道教“天下第一洞天”,《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即发生于此。此外,相传黄帝曾在此访道,使其成为修道之山的象征。
因王屋山的道教地位和文化传说,后世常以“王屋”代指修道或隐逸的仙山。例如唐代王维诗句“王屋访茅君”便体现了这一意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地域背景,可参考权威文献或地方志。
《王屋》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指代一个地名,也可以引申为指代该地的一种特定意义。这个词语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王屋》这个词的字形由左右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王”部首,右边是“屋”部首,分别表示王室和房屋的意思。它由17个笔画组成,其中“王”部首占3个笔画,“屋”部首占5个笔画,其他的构造部分占9个笔画。
《王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山海经》这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在这本书中,有记载关于王屋山的故事。王屋山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山,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因此,后来人们就将“王屋”这个词语用来指代这座山的名字。
在繁体字中,王屋的写法与简化字相同,没有变化。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王屋的写法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字形的细节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的结构和构造没有太大变化。
1. 我们计划明天去王屋山旅游。
2. 王屋镇位于山的麓上,风景非常优美。
3. 他建了一座漂亮的王屋,作为他的家。
1. 屋子
2. 屋脊
3. 屋顶
1. 王府
2. 王宫
3. 王室
1. 民居
2. 民宅
3. 民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