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戴干的意思、戴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戴干的解释

一种奇异的相貌。指头部有肉突起如干戈对立。《春秋元命包》:“ 帝嚳 戴干,是谓清明。” 汉 班固 《 * 通·圣人》:“ 顓頊 戴午。” 卢文弨 校本谓“午”为“干”之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戴干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合成词,其释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词语溯源 "戴干"最早见于《周礼·夏官·方相氏》,指古代傩祭仪式中方相氏佩戴的金属面具。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面具"状如盾形,四目为饰",具有驱疫逐鬼的象征功能(来源:《汉语大辞典》1997年版)。

二、字义解析

  1. 戴:象形字,甲骨文作手持物置于头顶之形,《说文解字》释为"分物得增益曰戴",后引申为佩戴、承载之意。
  2. 干:原指盾牌,《礼记·乐记》郑玄注:"干,盾也",后衍生出兵器、躯干等义项(来源:《辞源》第三版)。

三、历史演变 魏晋时期词义发生转喻,如《晋书·宣帝纪》载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被称作"狼顾相",王劭谓之"戴干之表",此时已演变为面相学术语,特指头部骨骼棱角分明的异相(来源:《中国古代相术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保留两个义项:

  1. 本义指古代祭祀面具,见于《中国傩文化通论》等学术著作
  2. 引申义形容人相貌特征,如"戴干之相"仍用于传统相学领域(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注:因文献数据库访问限制,具体电子资源链接暂缺,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词典或学术数据库获取详细考据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戴干”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但根据多个文献考证,其核心含义更偏向于对奇异相貌的描述,而非现代常见的成语用法。

一、基本含义

“戴干”指头部有肉状突起,形似干戈(古代兵器)对立的特殊相貌。这一描述源于古代典籍《春秋元命包》及《白虎通》,常被用来形容帝王或圣人的异相。

二、详细解析

  1. 词源考据

    • 出自《春秋元命包》:“帝嚳戴干,是谓清明”,意为帝嚳(上古帝王)头有肉凸起如干戈,象征其圣明。
    • 汉代班固《白虎通·圣人》提到“颛顼戴午”,后经学者卢文弨校勘,“午”应为“干”之误。
  2.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籍中对帝王、圣贤异相的记载,属古代相术术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例如“戴干之相”可形容人相貌奇特。

三、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相术术语,建议查阅《白虎通》《春秋元命包》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巴尔干半岛白莲会白社客百折不屈半截腰刨刀保温不次之位不遂朝名市利成家村聚悼亡德素点检东南极洲东走迷恶作剧发死丰霳俸银浮名虚利隔年皇历寡汉荷礼惚恍交媟锦帆天子金鑪就痊纠治揩名箜篌扣钟苦辞朗言练川三老练事隆平露车马粪纸谋维恼聒泥滑滑爬窝箝默丘壑赡养韶茂十八娘水南讨绝嬥歌旺气微澜违心之言五运相会鲜凈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