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封弥的意思、封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封弥的解释

科举时代,为防止考试舞弊,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编号并加钤印,称为“封弥”。此法始于 唐 武后 时,至 宋 景德 祥符 间已成定制,沿用到 清 末科举废除之时。《宋史·选举志一》:“ 景德 四年,命有司详定考校进士程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復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 唐室 故事,兼採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攷大义。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封弥"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境的专业术语,其核心含义指密封、遮盖的行为或状态。根据《汉语大词典》及科举制度相关研究,该词可分为两层面解析:

  1. 字义构成 "封"本义为密闭、加土培植,《说文解字》释作"爵诸侯之土也",后延伸出封闭、缄封之意;"弥"则取《广雅》"弥,合也"的释义,含覆盖、满溢之意。二字组合强调完全封闭不留缝隙的特性。

  2. 历史制度应用 作为宋代科举制度专称,"封弥"特指考试时密封考生姓名信息的防弊措施。据《宋史·选举志》记载,景德四年(1007年)始行此法,"凡试卷,封印院糊名送知举官考校",通过遮盖考生信息确保评卷公正,该制度被视为现代考试密封制度的雏形。

现代汉语中,"封弥"仍保留其古义,多用于文献研究领域指代密封技术或保密措施。该词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中被明确标注为"科举术语",其制度演变过程可参考中华书局《宋代科举制度史》等权威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封弥”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为防止舞弊而采取的一种保密措施,具体解释如下:

  1. 定义与操作方式
    指在考试结束后,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用纸糊封覆盖,并加盖官方印章或编号。这种方法有效防止考官通过字迹或身份信息徇私,确保评卷的公平性。

  2. 起源与发展

    • 唐代起源:始于武则天时期(约7世纪末),最初称为“糊名”,主要用于吏部选拔官员(、)。
    • 宋代完善:宋真宗景德至祥符年间(1004-1016年)形成定制,并正式命名为“封弥”或“弥封”(、)。
    • 沿用至清末:伴随科举制度延续,直至1905年科举废除。
  3. 相关术语
    “封弥”与“弥封”为同义词,宋代文献中两者常交替使用(、)。此外,明清时期还衍生出“誊录”制度(由专人誊抄试卷后再评阅),进一步强化防弊效果。

封弥制度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公平化的重要实践,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人为干预,对后世考试制度影响深远。

别人正在浏览...

百喙难辞蝙蝠扇不符常礼嗤嫌村话雕虫小艺二百二泛白反美华工禁约运动繁荣芙蓉镇蚹行共权共张函牍合尊猴猨潢池欢歌嘉年缴照洁泠解囊相助机谟敬齐精严积强机杼济助聚乙烯塑料髺髮癞瓜恋滞乱亡南荒袙腹拍户潘掾蓬头赤脚漆灰清晰去危就安蓐蝼蚁山都捎马子省劄生纸时样书藁索强似田巴生头盖物运像儿相嬗香盐效用下游系颈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