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封弥的意思、封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封弥的解释

科举时代,为防止考试舞弊,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编号并加钤印,称为“封弥”。此法始于 唐 武后 时,至 宋 景德 祥符 间已成定制,沿用到 清 末科举废除之时。《宋史·选举志一》:“ 景德 四年,命有司详定考校进士程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復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 唐室 故事,兼採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攷大义。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封弥”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为防止舞弊而采取的一种保密措施,具体解释如下:

  1. 定义与操作方式
    指在考试结束后,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用纸糊封覆盖,并加盖官方印章或编号。这种方法有效防止考官通过字迹或身份信息徇私,确保评卷的公平性。

  2. 起源与发展

    • 唐代起源:始于武则天时期(约7世纪末),最初称为“糊名”,主要用于吏部选拔官员(、)。
    • 宋代完善:宋真宗景德至祥符年间(1004-1016年)形成定制,并正式命名为“封弥”或“弥封”(、)。
    • 沿用至清末:伴随科举制度延续,直至1905年科举废除。
  3. 相关术语
    “封弥”与“弥封”为同义词,宋代文献中两者常交替使用(、)。此外,明清时期还衍生出“誊录”制度(由专人誊抄试卷后再评阅),进一步强化防弊效果。

封弥制度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公平化的重要实践,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人为干预,对后世考试制度影响深远。

网络扩展解释二

封弥(fēng mí)这个词在汉语中有多个含义。它可以指代人名,也可以指代一种称号或封号。下面我给您提供更多关于封弥的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封弥的拆分部首是封(fēng)和弥(mí),共有10个笔画。 来源: 封弥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为了表彰功绩卓著的人,封号成为一种常见的荣誉方式。而封弥就是其中的一种封号。 繁体: 封弥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封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封弥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需要根据时代和具体文献进行考证。 例句: 1. 他因为英勇无私的事迹被封为封弥。 2. 在古代,一些有杰出贡献的文人学士会被封为封弥。 组词: 封弥可以和其他词语结合以形成新的词组,例如「封弥之职」、「封弥称号」等。 近义词: 封弥的近义词包括「封号」、「封爵」等,它们都指代类似的荣誉称号。 反义词: 封弥的反义词可能是「解封」或「被废除」,这表示封号被解除或取消。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