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物漆而又漆。《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 唐 颜师古 注:“今 关东 俗,器物一再著漆者谓之捎漆。”《史记·货殖列传》 唐 张守节 正义作“稍漆”。
“捎漆”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āo qī,主要用于描述器物多次涂漆的工艺或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器物经过反复涂漆的过程,即“漆而又漆”。例如,唐代颜师古在注释《汉书》时提到,关东(今河南、山东一带)地区将器物多次上漆的习俗称为“捎漆”。
历史文献依据
现代释义与用法
现代语境中,“捎漆”属于古语,多用于文献或历史研究,指代传统漆器工艺中的多层涂漆技法,强调重复加工以增强器物耐久性或装饰性。
该词反映了古代手工技艺的术语,需结合历史文献理解其具体语境。若需进一步探讨漆艺发展,可参考《汉书》《史记》相关注释及漆器文化研究资料。
《捎漆》是一个广东南粤方言词汇,意思是“装腔作势”或者“做作”。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某人言谈举止过分夸张、虚情假意。
《捎漆》这个词拆分后的部首是手部字,并且它共包含了11笔。
《捎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粤语的方言中,主要在广东一带流传。它在当地民众中被广泛使用,用以形容某人的言行举止不自然、做作。
《捎漆》的繁体字是“條漆”,它同时保留了原词的意思和发音。
古时候,《捎漆》的写法稍有不同。它通常写作“銷膩”,意思基本相同,形容某人言行做作、虚情假意。
他的举止太捎漆了,完全不自然。
1. 捎带:表示顺便带上别的东西。
2. 漆黑:形容颜色非常黑暗。
3. 捎话:代传某人的话。
1. 宝傻:形容对某事过分认真或小题大做。
2. 装腔作势:指人故意摆出一副不真实的姿态。
3. 做作:形容言行矫揉造作。
自然、真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