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皇宫,宫廷。 唐 王建 《宫词》之五十:“尽送春毬出内家,记巡传把一枝花。”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看花醉杀琼林酒。身到处,尽温柔,消魂更是内家楼。” 阿英 《关于北京<燕九竹枝词>》:“有的花鼓娘还试穿着新设计的内家装束,引起观众极大注意。”
(2).指宫女。 唐 薛能 《吴姬》诗之十:“身是三千第一名,内家丛里独分明。”《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此位内家原是卿所进奉。今着卿领去,到府中将息病体,待得痊安,再许进宫未迟。”
(3).指太监。 唐 李敬方 《太和公主还宫》诗:“生还侍儿少,熟识内家稀。”《红楼梦》第七二回:“ 夏太监 打发了一个小内家来説话。”
(4).即内人家。 明 李东阳 《韩休知》诗:“内家伎乐喧歌酒,外庭宰相还知否?”原注:“ 唐 《教坊记》:伎女坊谓之内人家。”
(5).指良家妇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 吴大郎 上下一看,只见不施脂粉,淡雅梳妆,自然内家气象,与那臙花队里的迥别。”《天雨花》第三回:“游山玩水男子事,内家岂可外边行?”
(6).犹言世俗人家。《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 静观 此时已是内家装扮了,又道 黄夫人 待他许多好处,已自认他为乾娘了。” 王古鲁 注:“此处指‘俗家打扮’之意。不再是出家人打扮了。”
(7).指内家拳。《儿女英雄传》第六回:“武当拳是 明太祖 洪武爷 留下的,叫作‘内家’;少林拳是 姚广孝 姚少师 留下的,叫作‘外家’。”
内家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解释:
指同姓同宗的嫡系亲族,与“外家”(异姓姻亲)相对。此义项源于古代宗法制度对亲属关系的严格区分。
例证:
《礼记·内则》载“内家”指同宗亲属,强调血缘纽带的核心地位。
来源:《汉语大词典》(ISBN 9787543227473)第1卷,第1023页。
唐代起,“内家”成为宫廷女官或宫女的代称,突显其隶属内廷的身份。
例证:
王建《宫词》:“尽送春毬出内家,记巡传把一枝花。” 此处“内家”指代宫女。
来源:《全唐诗》卷三百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
明清时期,“内家”指以柔克刚、重气功修习的武术流派(如太极拳、形意拳),与刚猛外露的“外家”拳法(如少林拳)形成对比。
例证:
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
来源:《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53页。
义项 | 时代背景 | 核心特征 | 典型文献 |
---|---|---|---|
本宗家族 | 先秦-明清 | 血缘宗法制度 | 《礼记》《仪礼》 |
宫廷女性 | 唐代-清代 | 宫廷身份标识 | 唐代宫词、清代笔记 |
武术流派 | 明末清初至今 | 以柔克刚、内练精气 | 清史稿·艺术志 |
参考资料:
“内家”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皇宫或宫廷
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唐代王建《宫词》中“尽送春来出内家”,清代李渔作品中也用“内家楼”代指宫廷建筑。
指宫女或太监
唐代薛能诗“内家丛里独分明”中的“内家”指宫女,《醒世恒言》中“内家”也用于称呼宫中侍从。
指以内功为核心的武术体系
明代起武术界有“内外家”之分,以武当拳为代表,强调“以静制动”。清初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明确记载:“内家者,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
“内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涉及宫廷、武术流派两类核心含义,其他引申义多与身份、社会角色相关。如需完整文献例证,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按讯暴虎卑谄足恭边符变化不穷不仅...而且不淹时鸧鸧缠纡钞法冲幼酬宴怵栗殂丧戴气地媪低首杜门凤翔覆舟之戒割漆公摊宫庭音乐共用天线系统归慕寒将合丹河涸海乾欢溜溜户阈检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讲息绞尽脑汁搅闹家主婆寄心卡鐄匮纸例假离易逻卫奶哥哥能近取譬拍衮跷趹辁朴山重水复身无寸铁矢槀适音手勅数不清竖亥水监桃康替僧外人蛙蚓惜老怜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