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儋耳的意思、儋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儋耳的解释

(1).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 哀牢 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唐 张说 《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言语不通而心喻矣。”参阅《后汉书·明帝纪》 李贤 注。

(2).古代北方国名。《山海经·大荒北经》:“有 儋耳 之国, 任 姓, 禺号 子,食穀。”

(3).古代南方国名。又名 离耳 。 汉 元鼎 六年内属,称 儋耳郡 。在今 海南岛 儋县 。《史记·货殖列传》:“ 九疑 苍梧 以南至 儋耳 者,与 江 南大同俗,而 杨 越 多焉。”《文选·左思<吴都赋>》:“ 儋耳 黑齿 之酋, 金邻 象郡 之渠。” 刘逵 注:“ 儋耳 人鏤其耳匡。” 唐 沉佺期 《初达驩州》诗:“水行 儋耳 国,陆行 雕题 藪。” 宋 苏轼 《桄榔庵铭》:“ 东坡居士 ,謫于 儋耳 。” 清 管抡 《蛮中作》诗:“从来圣世要荒外, 儋耳 龙场 自有人。”《说文·耳部》“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 聸耳国 ” 清 段玉裁 注:“古祇作‘耽’,一变为 聸耳 ,再变则为 儋耳 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儋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一、字源本义

儋(dān)从“人”从“詹”,本义为“担负”(《说文解字·人部》);耳即听觉器官。二字组合初指垂挂大耳饰的习俗。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描述古代部落以耳部装饰为特征的风俗,反映早期族群标识。


二、历史地理专称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岛设儋耳郡,为海南最早行政建置之一。班固《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洲……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印证其作为汉代边疆治理的关键据点。唐代改置儋州,苏轼曾贬谪于此,其诗作《儋耳》云“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使地名广传。


三、文化符号与代称

因儋耳郡的深远影响,“儋耳”渐成海南岛的代称。明代《正德琼台志》称:“儋耳为琼之西陲”,凸显其地理文化地位。苏轼居儋三年,开文教之风,使“儋耳”融入士大夫的文学意象,象征荒远而富生机的化外之地。


四、现代指涉

今儋州市为海南省地级市,承袭古名。其方言“儋州话”属粤语分支,民俗如“调声”歌舞被列国家级非遗。历史遗迹如儋州故城、东坡书院,延续“儋耳”的文化血脉。


结论:

“儋耳”从耳饰习俗演变为海南历史地理的核心符号,贯穿古代部落文化、汉代行政建制、文人流放文学及现代地方认同,是中华文化层累性演进的典型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儋耳”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一、少数民族风俗

指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装饰习俗,通过雕镂面颊,将耳廓皮肤拉长并分叉下垂至肩部。这一风俗在《后汉书·西南夷传》中有明确记载,如哀牢人“穿鼻儋耳”,贵族耳垂甚至下垂三寸。


二、古代国名

  1. 北方国名
    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为“儋耳之国”,属于任姓族群,以谷物为食。
  2. 南方国名(后称儋耳郡)
    位于今海南儋县一带,汉代元鼎六年(前111年)归附中央,设为儋耳郡,又名“离耳”。

三、苏轼诗作意象

苏轼被贬海南时创作《儋耳》一诗,诗中“儋耳”指代海南儋州。诗句“霹雳收威暮雨开”暗喻朝政更迭,“赦书终见释遗臣”则抒发了对赦免还朝的期盼,展现了他身处逆境时的豁达心境。


“儋耳”既可指古代独特的耳部装饰习俗,也可作为南北古国及郡县名称,同时因苏轼的诗作而具有文学意象。不同语境下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卑卑不足道被录取碧漾摛掞踳驰窗门待终黨派大小大灯笼锦刁哗断遏锋颖浮县丐留膏鑪赓响共韵功状诃利帝母晃耀讲释监看脚梢皮结跏金镳玉辔稽沈嫉俗救驾鸠槃荼缉缀玃猿客僧勑书俚民流里流气柳啼花怨论德卖楂梨冥思苦想幕后蹑手蹑脚颇奈坡颍请春客倾否铨格群架神霄收回淑雅停头外柔内刚罔浪万签插架煟煌魏彊乌有先生遐奥虾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