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自己人相互残害。《晋书·刘元海载记》:“今 司马氏 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復业,此其时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家门不幸,骨肉相残,诚有愧於邻国。”
“骨肉相残”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指至亲之间互相伤害或残杀,多用于比喻家庭内部、兄弟父子等血缘关系密切者的自相残害行为。
该成语不仅描述具体暴力行为,也隐喻权力、利益导致亲情破裂的悲剧,常见于历史、文学中对家族内斗的批判。
《骨肉相残》是一个成语,意为亲人之间发生激烈矛盾并伤害彼此。通常用来形容亲情破裂或家庭关系紧张的情况。
《骨肉相残》的拆分部首为骨(骨骼的骨)、肉(肉身的肉)、相(相互的相)、残(残破的残)。根据部首和笔画,这个成语的拆分为骨(5画)、肉(6画)、相(9画)、残(8画)。
《骨肉相残》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中国的传说故事。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了一个叫曹华的人,因为与自己的亲兄弟发生了严重冲突,骨肉相残,最终导致双方都遭殃。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申为亲人之间发生冲突和伤害的象征。
在繁体字中,成语《骨肉相殘》的字形保持不变,只是使用繁体字的书写形式。
根据古代汉字的书写和形式演变,成语《骨肉相残》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由于成语的形成与具体的写法无关,所以在不同的书写形式下,成语仍保持相同的意义。
1. 他们本是亲兄弟,却因为利益的纷争,最终陷入了骨肉相残的局面。
2. 这家庭因为长期的纷争,骨肉相残,亲情早已破碎。
骨痛、骨折、肉体、相互、残疾。
骨肉相争、兄弟相斗、亲戚不和。
骨肉团结、兄弟情深、亲如手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