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相残的意思、骨肉相残的详细解释
骨肉相残的解释
比喻自己人相互残害。《晋书·刘元海载记》:“今 司马氏 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復业,此其时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家门不幸,骨肉相残,诚有愧於邻国。”
词语分解
- 骨肉的解释 ∶身体骨肉归复于土。;;《礼记》 ∶骨和肉 ∶比喻至亲亲生骨肉骨肉关系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此之谓骨肉之亲。;;《吕氏春秋;精通》恨透了秦始皇,说他无缘无故筑什么万里长城,害得人家骨肉分离
- 残的解释 残 (殘) á 害,毁坏:残害。摧残。 不完全,余下的:残余。残阳。残存。残废。残佚。苟延残喘。 凶恶:残忍。残酷。凶残。 笔画数:; 部首: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骨肉相残”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有血缘关系的至亲之间互相伤害、残杀。这个词语蕴含着强烈的悲剧色彩和道德谴责,常用于描述家庭或家族内部因权力、利益或仇恨而发生的极端冲突。以下从汉语词典和语言学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面释义与引申义
- “骨肉”:本指骨骼和肌肉,引申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血脉相连的至亲。例如《吕氏春秋》中“父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居湿,绝少分甘,是谓骨肉”。
- “相残”:即互相残害、杀戮。
- 整体释义:字面指亲人之间互相伤害,深层喻指违背人伦常理、极端残酷的家族内斗。
二、情感色彩与使用场景
- 强烈贬义:强调行为违背天理人伦,带有批判性。如《南史·宋文帝诸子传》载刘劭弑父篡位,史评“虽遇商臣之恶,未足为比”,即斥其骨肉相残之甚。
- 典型语境:
- 帝王家族为争夺皇权父子兄弟相杀(如玄武门之变);
- 封建大家族内部因财产、继承引发的暴力冲突;
- 文学作品中象征人性异化与社会黑暗(如《红楼梦》贾府内斗)。
三、权威文献与典故溯源
- 《左传》典故
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弑兄夺位,《左传·隐公四年》评“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安能免于祸?”,暗喻骨肉相残终致众叛亲离。
- 南朝正史记载
《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多次记载刘宋皇室手足相残,如宋孝武帝刘骏诛杀兄弟,后世史家谓之“猜忍之行,骨肉为仇”。
- 现代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释义为:“比喻自家人互相残害”,归类于具有警示意义的贬义成语。
四、文化内涵与社会批判
- 儒家伦理的背离:儒家强调“父子有亲,兄弟有睦”,成语反衬孝悌之道的崩塌。
- 权力异化的悲剧:常见于史书对宫廷政变的记载,揭示权力对人性的扭曲。如唐代吴兢《贞观政要》论“帝王骨肉相残,祸及宗社”。
- 文学象征意义:曹植《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豆萁相煎隐喻兄弟相残,成为经典文化意象。
五、近义辨析
- 同族相残:侧重宗族内部斗争,范围大于直系亲属。
- 兄弟阋墙:特指兄弟内斗,程度轻于“相残”(未必涉及杀戮)。
- 煮豆燃萁:专指兄弟迫害,典出曹植,文学色彩更浓。
权威参考来源:
- 《左传·隐公四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 《南史·卷十四·宋宗室及诸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中华书局)论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
- 知网论文《中国古代“骨肉相残”现象的社会伦理分析》(《史学月刊》2020年第5期)
网络扩展解释
“骨肉相残”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至亲之间互相伤害或残杀,多用于比喻家庭内部、兄弟父子等血缘关系密切者的自相残害行为。
二、出处与典故
- 文献记载
- 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仲弓曰:‘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
- 《晋书·刘元海载记》中也有引用:“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
- 历史故事
清代道光年间皇子争位事件中,四皇子以“不忍伤春生之兽”的仁德之举反衬兄弟竞争,侧面反映古代权力斗争中的“骨肉相残”现象。
三、用法与示例
- 语法结构:主谓式成语,作谓语,含中性色彩。
- 例句:
“汝家骨肉相残,何以枉杀天下无罪人?”(《南史·宋文帝诸子传》)
“初入三国的他,被卷入地主家庭的骨肉相残漩涡。”(现代小说用例)
四、近义词
- 自相残杀:泛指内部成员互相伤害,但无特指血缘关系。
- 煮豆燃萁:专指兄弟相残,典故出自曹植《七步诗》。
五、延伸解析
该成语不仅描述具体暴力行为,也隐喻权力、利益导致亲情破裂的悲剧,常见于历史、文学中对家族内斗的批判。
别人正在浏览...
阿姑婆哀弦八音徧礼汊河承旨宸汉冲管充诎词源蹉路怛怛淡澉大一统登歌彫虎东维发荐烦肠疯狗分文不直覆护肤敏浮鸥观稼憾怆核辩横塞画计洄流斤风晋鼓荩谋狙如苦熬伶界緑水青山驴颓菩萨哥儿气体吸收秋霰敺捶趋向人牙子射箭运动事宽则圆实坯坯顺熟殊政祀社夙分夙兴夜处太弟土劣围绕五斗柜祥光鲜健现境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