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七的意思、七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七的解释

[Double Seven] 旧时人死后每七天祭奠一次,最后一次是第四十九天,叫“七七”。也叫“尽七”、“满七”、“断七”

详细解释

(1).旧俗以人死后每隔七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日止,共为七七。《魏书·外戚传下·胡国珍》:“又詔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十老 病重,医治不痊,呜呼哀哉。 朱重 搥胸大慟,如亲父一般,殯殮成服,七七做了些好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考索·七七》:“丧家七七之期,见於《北史》《魏书》《北齐书》及 韩琦 《君臣相遇传》。又 顾亭林 《日知録》、 徐復祚 《村老委谈》、 郎瑛 《七修类藁》皆载之。要皆佛氏之説,无足深考。惟《临淮新语》谓始死七日,冀其一阳来復也。祭於来復之期,即古者招魂之义,以生者之精神,召死者之灵爽。至七七四十九日不復,即不復矣,生者亦无可如何也。此説最通。”

(2).数词。七的七倍,四十九。《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3).数词。七十七。《南齐书·祥瑞志》:“《老子河洛讖》曰:‘年历七七水灭绪,风云俱起龙麟举。’”

(4).指农历七月初七。《新民歌三百首·万条蛟龙接上天》:“万条蛟龙接上天,牛郎织女笑开颜;如今车干天河水,不等七七就团圆。”参见“ 七夕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七七"在汉语文化中具有多重释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类含义:

一、传统丧祭周期 "七七"指人逝世后四十九日的祭奠仪式,每日称一"七",共七个周期。该习俗源自佛教轮回观,《瑜珈论》载"中有七日一死生",认为亡魂需经七期转世。不同地区具体仪轨各异,如北方在"头七"设灵堂供香烛,南方"五七"有焚纸扎轿马的习俗,完整仪程见于《仪礼·士丧礼》记载。

二、岁时节令指称 特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最早见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该日因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乞巧、拜星等民俗,《荆楚岁时记》详载南朝妇女"陈瓜果于庭以乞巧"的仪式。宋代后逐渐演变为爱情节日,杨璞《七夕》诗"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即咏此俗。

三、数学乘积简说 作为乘法口诀"七七四十九"的简称,最早可追溯至战国《荀子·大略》"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后完整体系载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算经。该口诀至今仍是基础数学教育内容,印证中华数理传统的延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

“七七”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丧葬习俗(核心含义)

指旧时丧葬仪式中的祭奠周期。根据传统风俗,人去世后,亲属每隔七天进行一次祭奠,持续七次,共四十九天,称为“七七”或“做七”。具体包括:

  1. 时间周期:从“头七”至“七七”(即第49天),最后一次祭奠后仪式结束,也称“尽七”“满七”。
  2. 仪式内容:以佛教或道教法事为主,设斋超度亡灵,部分地区会停止接受亲友吊唁。

二、其他引申含义

  1. 历史事件代称:
    网络语境中偶见代指“七七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但此用法非主流,且相关来源权威性较低。
  2. 七夕节简称: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民间也称“七七”,但更常用“七夕”表述。

三、作为人名的寓意

现代常将“七七”用于取名,寓意包括: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丧葬习俗细节或历史事件,可参考权威文献或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暗码拜托表发伯通庑诧异抶疻摧剉当地德度刁顿滴骨犯分返路干海感会诰敕房鼓朄孩虫横历圜焘诲人不倦狐疑骄暑解兵进餐井底蛤蟆康健科白款眷琅汤老火连天烽火理极溜骨髓流泽龙飞凤翔难産俳笑槃多片甲不留飘转谦恭轻惰亲揽三个世界赏賷觞客是看死不旋踵粟秩台官提铃喝号停踪铜鍊橐佗伟业务本抑末闲平消停袭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