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谈阔论。《魏书·羊深传》:“先 黄 老 而退《六经》,《史迁》终其成蠹,贵玄虚而贱儒术, 应氏 所以亢言。” 清 朱琦 《续苏明允谏论》:“ 王珪 、 孙伏伽 、 戴胄 之属,卷舌闭口於 隋 ,亢言极论於 唐 ,岂前后若两人哉?”
“亢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指言辞过激、夸张,形容说话时语气激烈,不顾实际情况或过分夸大事实。该词常带有贬义色彩,暗示言论缺乏客观性。
多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需注意其与“直言”的区别:“亢言”强调言辞的过度性,而“直言”侧重坦率表达,未必含贬义。例如《史记》中“亢言”多用于批判性语境,而“直言”常见于褒扬性记载。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魏书》原文或清代文集。
亢言,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亢指的是高扬、激动之意,言意指说话、言论。
亢言的拆分部首和笔画为:亢(一)+ 言(4)。其中,亢字的部首是一,笔画数为7,言字的部首是言,笔画数为4。
亢言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论语·为政篇》中的一句话:“亢而言,或脔之有车马之衍。” 这句话中的“亢而言”指的是言论过激、言辞激昂的样子,意思相当于现代的“亢奋之言”或“慷慨陈词”,形容发表强烈观点的说话方式。
在繁体中文中,亢言的写法和简体一样,可以用“亢言”表示。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亢言也有一些变体形式。例如在《说文解字》中,亢的写法为“亢字”,而言的写法为“言字”。
以下是一些关于亢言的例句:
与亢言相关的组词包括:亢奋、高谈阔论、言之凿凿等。
与亢言的意义相近的词语包括:慷慨陈词、极言辞、豪言壮语等。
与亢言的意义相反的词语包括:谨言慎行、慎重其事、婉言谢绝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