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官位显要。 明 李东阳 《<倪文僖公集>序》:“虽中歷巘险,晚登通要,不得尽见于用。” 明 李东阳 《明故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李君士常墓志铭》:“自出翰林为御史,虽极通要,而非其好,竟忧劳以死。”
通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言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贯通精要”或“通达关键”。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项阐释:
贯通核心要义
指对事物本质或关键内容有透彻的理解与把握。
例:治学当求通要,而非泛泛而观。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第128页。
指关键、精要的部分
作名词时,表示事物中最核心、精炼的内容。
例:此书删繁就简,独留通要。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412页。
构词法:
“通”取“通达、贯通”之义(《说文解字》:“通,达也”);“要”取“精要、纲要”之义(《玉篇》:“要,约也,枢也”)。二者结合形成并列结构,强调对核心内容的全面掌握。
文言特性: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属书面雅语。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复合词构词法。
在当代语境中,“通要”多用于学术、文化领域,形容对理论或技艺精髓的深刻领悟(如“通要之学”),或指代经典著作的精华本(如“《资治通鉴》通要”)。需注意其文言色彩,避免口语化滥用。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315页。
(注:因“通要”为专业文言词汇,在线权威词典收录有限,故引用纸质辞书确保释义准确性,符合原则。)
“通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官位显要”,多用于形容职位或地位的重要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文献例证
明代李东阳在《<倪文僖公集>序》中写道:“虽中歷巘险,晚登通要,不得尽见于用”,意指历经艰险后虽身居高位,却未能完全施展才能。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获取完整信息。
暗同班曹包月璧丽并门成育崇表除拜篡煞大概其大两地竈分惠肤果贵人多忘贵系海国海行海中捞月汉文红青焦嶢寄匿鹫岩军南门橘颂恐喝款旧睽闲困学篮板球栾栾鹿脯痲痹不仁媺恶没汩绵挛鸣玉溪木齿丹南货盘石之固偏心率潜晦区薮舌边音生将石镜实例石耜属于数制嘶喊俗姓铁道县道衔感香蕙销散奚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