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君子国的意思、君子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君子国的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邦国。其国风俗淳朴,好让不争。《山海经·海外东经》:“ 君子国 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 清 李汝珍 的长篇小说《镜花缘》中据此敷演、描述的礼乐之邦,亦称君子国。《镜花缘》第十回:“ 唐敖 因素闻 君子国 好让不争,想来必是礼乐之邦,所以约了 多九公 上岸,要去瞻仰。”后常以讽刺外君子而内小人的国家。 毛6*6*东 《将革命进行到底》:“应该怎样来对付这些君子国的先生们呢?”

(2). 汉 唐 时指 朝鲜 、 日本 一带为“君子国”。《后汉书·东夷传序》:“﹝东夷﹞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 君子 、 不死 之国焉。”《新唐书·东夷传·新罗》:“﹝ 兴光 ﹞子 承庆 袭王,詔 璹 曰:‘ 新罗 号 君子国 ,知《诗》、《书》。’” 清 黄遵宪 《送宍户公使之燕京》诗:“是有 君子国 ,掛剑知儒风。”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君子国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君子国”是汉语文化中具有特殊寓意的词汇,其核心指代理想化的道德社会。《山海经·海外东经》最早记载该概念:“君子国衣冠带剑,其人好让不争”,描述了一个以谦让、仁义为行为准则的乌托邦国度。从语义学角度可作以下解析:

一、语义构成 “君子”在《汉语大词典》中定义为品德高尚之人,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商务印书馆,2022版);“国”指政治实体或文化共同体,二者组合构成对理想社会形态的指称。

二、文化内涵

  1. 道德范式:李汝珍在《镜花缘》第十二回中,通过君子国市场交易“卖者索低价,买者争付高价”的情节,具象化其“反求诸己”的伦理观(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版)。
  2. 批判维度:清代学者俞樾在《诸子平议》中指出,该概念实为对现实社会“争利忘义”现象的镜像批判(中华书局,2000年整理本)。

三、现代转译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君子国”被标注为名词性成语,注释为“比喻民风淳朴、崇尚礼让的地方”,其语义已从地理概念转化为道德评判的修辞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君子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传说概念,其解释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神话与典籍中的起源

  1. 《山海经》记载
    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外东经》,描述其国民“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这里强调“好让不争”的淳朴民风,成为理想社会的象征。
  2. 文学作品的演绎
    清代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进一步塑造君子国为礼乐之邦,通过夸张描写(如买卖双方争相让利)讽刺现实中“外君子而内小人”的现象。

二、文化内涵与特点

三、历史现实关联

汉唐时期,“君子国”一词曾被用来指代朝鲜、日本等东亚地区。例如:

四、现代应用与启示

如今“君子国”多用于比喻高度文明的社会,或借古喻今讨论道德建设。例如:“礼仪之邦”“君子国度”等表述常见于文化讨论中。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文献原文(如《山海经》《镜花缘》相关章节),可参考、2、4的典籍引述。

别人正在浏览...

不牧之地刬车长技朝槿吃不消趣董钝根分絶负责制刚锐敢直给禀革职钩取故林海外轰旋怀土缓兵之计胡吹见面鞋脚鲛盘焦切节端金匮径踰机制嚼墨喷纸攫閷口算款徐离本趣末厉精更始淩制麟台渌洄米糒米色齧镞偏质乾则器二不匮倾悦栖憇惹祸招愆三国演义三牲五鼎色霁觞燕少林拳升化深忧收人顺风耳耸耳桃汤委令响报翔手纤芥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