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伯术的意思、伯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伯术的解释

霸者的权术。伯,通“ 霸 ”。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箇伯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伯术(bó sh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春秋时期霸主驾驭诸侯、治理国家的权谋策略或统治手段,尤指齐桓公、晋文公等“春秋五霸”所推行的政治方略。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语境及权威引用角度分述:


一、字义解析

  1. 伯(bó)

    古同“霸”,指诸侯联盟的首领,即“霸主”。

    来源:《汉语大词典》释“伯”为“古代统领一方的长官”,引申为诸侯之长。

  2. 术(shù)

    指方法、策略或治国之术。

    来源:《说文解字》注:“术,邑中道也”,引申为途径、权谋。

    合成释义:“伯术”即“称霸之术”或“霸主驾驭诸侯的权谋体系”。


二、历史语境与典籍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政论,强调以武力、权谋维系霸权,与儒家“王道”思想相对。典型例证如下:

  1. 《盐铁论·力耕》:

    “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于是通利末之道,极女工之巧。是以邻国交于齐,财畜货殖,世为强国。管仲相桓公,袭先君之业,行轻重之变,南服强楚而伯诸侯。”

    此处“伯诸侯”即运用“伯术”称霸。

    来源:《盐铁论》中华书局点校本(链接为中华书局官网,可检索典籍)

  2.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评述齐桓公“假仁义以行其私”,称其术“非王道也,伯术而已”。

    来源:《读通鉴论》古籍库(国学网收录权威版本)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伯术:霸王之术。指凭借武力、权谋驾驭诸侯的策略。”

    来源:《汉语大词典》电子版(汉语大词典官网)

  2. 《辞源(修订本)》:

    “伯术:即霸术。谓以力假仁之术,与‘王道’相对。”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数据库(需订阅访问)


四、学术研究中的延伸

现代学者多从政治哲学角度分析“伯术”的双重性:


结论

“伯术”本质是春秋霸主通过权谋与实力控制诸侯体系的统治策略,其核心特征为“以力辅仁,以威摄众”,既区别于纯粹暴政,亦与儒家理想化的“王道”形成对照。该词承载了特定历史阶段的治理逻辑,需结合先秦政治实践理解其深层意涵。

网络扩展解释

“伯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权术、统治策略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伯术”指霸者的权术,其中“伯”通假为“霸”(即“霸道”的“霸”),强调通过强权、谋略实现统治目标的策略。

二、词源与用法

  1. 通假关系
    “伯”在古汉语中常与“霸”通用,例如《左传》中“伯”可指代诸侯盟主。因此“伯术”即“霸术”,特指以武力或权谋维持统治的手段。

  2. 历史背景
    该词常见于儒家对法家思想的批判。如明代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提到:“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箇伯术”,暗指儒者偏离仁政而转向权谋之术。

三、评价与延伸

四、总结

“伯术”本质是统治者通过权谋、威慑等手段巩固权力的策略,其内涵偏向法家思想,与儒家倡导的仁政形成对比。该词在文献中多含贬义,反映对功利性统治方式的批判。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如卫鞅献策),可参考《传习录》等典籍原文或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熬姜呷醋白蛮巴竭辩问兵主刬刻乘处瞋菌蚩薄畜圈藂细东边发包返倒奉顺风月旦风雨如盘敷设赴水负险不臣符徵干掌回电艰碍加添捷速积冷饥駈叩门积失九垓涓吉鹭朋鸥侣马牧睦隣年迈捏手捏脚签轴且并七拉八扯绮丽请啓请嘱秋蟫七雄全争群斗曲术山栀稍胜一筹适间食墨石弦说今道古逃卒忘年交瓦屋子吴大伯无线电台物役犀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