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姓讴歌。 唐 储光羲 《送丘健至州敕放作时任下邽县》诗:“邦牧新下车,德礼彼甿謳。”
甿讴(méng ōu)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甿”与“讴”二字组合而成,特指田间百姓传唱的民歌或歌谣。以下从构词、语义及典籍用例角度分述:
甿(méng)
本义指从事农耕的平民。《说文解字》释:“甿,田民也。” 后引申为草野之民,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甿隶之人”,注曰“甿,古氓字,野人也”。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讴(ōu)
指无伴奏的歌唱。《说文解字》云:“讴,齐歌也。” 后泛指民间歌谣,如《孟子·告子下》“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
指农耕百姓口头传唱的通俗歌谣,具有即兴创作、口耳相传的特点,内容多反映田间劳作、生活疾苦或地域风俗。
清代朱彝尊《明诗综·序》提及:“甿讴巷咏,皆可被之管弦。” 此处强调民间歌谣的鲜活性与音乐性。
来源:朱彝尊《明诗综》(清康熙四十四年刻本)。
“甿讴”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古代采诗制度的重要对象。《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 此类歌谣成为统治者体察民情的渠道,如《诗经》中的“国风”即源于周代甿讴。
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甿讴属“下里巴人”之音,区别于宫廷雅乐,如《乐府诗集》将“相和歌辞”列为民间讴谣。
二者均属口头文学,但“谣”侧重讽喻时政,“甿讴”更泛化,涵盖劳动号子、情歌等。
来源: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甿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综合解释:
拼音与结构
拼音为méng ōu,其中“甿”同“氓”(méng),指百姓、平民;“讴”指讴歌、歌唱。两字均为左右结构。
基本解释
意为百姓的讴歌,即普通民众对德政或美好事物的歌颂。
出处与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储光羲的诗作《送丘健至州敕放作时任下邽县》:“邦牧新下车,德礼彼甿讴。”此处描述地方官员推行德政后,百姓以歌谣赞颂的情景。
相关词汇扩展
该词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民意的重视,通过百姓的歌声传递对治理者的评价,具有历史文献价值。
安室利处八友北廊背霉敝车羸马尘秕螭虎蠢生生弹幕东海捞针蜚梁废心凤阙佛罗伦萨浮而不实幞巾顾言海王星虾蟆蓝唤铁斛薛湔拔蹇缺筋头濬谷垲垲抗拒苦厄力避伦列陆续没情趣梅汁茗糜觅诱女子牌匾排行排闼直入清安琼肌湫居少一时射月适尔视掌四神纹笋脯汤羊帖发提孩剔蝎撩蜂屯坞歪七竖八无迹先断后闻相像闲退小琐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