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惕的意思、畏惕的详细解释
畏惕的解释
戒惧。《新唐书·房玄龄传》:“﹝ 玄龄 ﹞或以事被让,必稽顙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词语分解
- 畏的解释 畏 è 怕:畏惧。畏难(俷 )。畏罪。大无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后生可畏。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 惕的解释 惕 ì 戒惧,小心谨慎:警惕。惕惧。惕惕。惕厉(心怀戒惧。亦作“惕砺”)。 疾速:“一日惕,一日留”。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畏惕”是由“畏”与“惕”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因敬畏、戒惧而引发的谨慎心理状态。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畏”指惧怕、敬服,“惕”为戒慎、警惕,合称表示“因心存敬畏而保持警觉”,强调对潜在风险或道德准则的自我约束。例如《论语·季氏》中“君子有三畏”的论述,便隐含了对天命、圣人之言的“畏惕”之心。
从词源演变看,“畏惕”在古汉语中多用于道德语境。汉代郑玄注《礼记·中庸》时,将“畏”释为“严憚”,即严肃对待;“惕”则关联“敬慎”,如《周易·乾卦》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处世态度。现代汉语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因有所顾忌而小心谨慎”,突显该词在当代语言中对行为约束力的描述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畏惕”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因害怕或谨慎而产生的戒惧心理,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构成:由“畏”(害怕、敬服)和“惕”(警惕、小心)组合而成,强调因畏惧而保持警觉的状态。
- 核心含义:指因担心不利后果或潜在危险而产生的戒惧心理,常见于面对挑战、未知环境或需谨慎处理事务时的心理描写。
二、使用场景
- 描述心理状态:多用于形容人在压力、困境或责任面前的小心谨慎,如“面对重大决策,他心怀畏惕”。
- 历史或文学语境:常见于古籍或正式文本,如《新唐书》中记载房玄龄“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畏惧、戒惧、惶恐、惴惴不安。
- 反义词:无畏、坦然、从容、肆无忌惮。
四、相关词语
- 组词:畏罪(因害怕罪行暴露而恐惧)、警惕(对危险保持警觉)。
- 文化延伸:儒家思想中强调“君子畏天命”,与“畏惕”的谨慎态度有相通之处。
五、注意事项
- 语体色彩:属书面语,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
- 情感倾向:多含中性或略带贬义(如过度畏惕可能阻碍行动),需根据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键鳌头柏高备预奔命采伐常不肯朝正斥莫絺绣筹兵褡连布道三不着两颠阻砥节鲠辞根盘蒂结隔品致敬狗蝇梅冠帽关宴浩初黑三鸿立贿遗忌妒桀然九劫开秤空爵口松两极分化廉武令原之痛洛夫马纼孟荀明心见性凝肤盘诘篇句牵萝莫补谴问琼堆玉砌穷塞曲泽热呓戎工蛇伸诗作书脊说不了抟廉违弃贤朋闲郤宵分心不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