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蛙蛤的意思、蛙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蛙蛤的解释

即蛙。 唐 韩愈 《答柳柳州食虾蟆》诗:“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强号为蛙蛤,於实无所校。” 清 黄遵宪 《感怀呈樵野尚书丈》诗:“蛙蛤相呼祇取闹,蛟螭攫人先染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蛙蛤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成它的单字“蛙”与“蛤”分别考据,并结合古籍用例来理解:

  1. 基本字义与核心指代:

    • 蛙:主要指青蛙、蟾蜍等无尾目两栖动物。《说文解字》释为:“蛙,虾蟆属。” 其本义即指此类能在水中和陆地生活的动物。
    • 蛤:此字含义较广,在“蛙蛤”一词中,主要取其指代蟾蜍(即癞蛤蟆)的古义。《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蛤,… 今江苏人所谓水鸡,即蛤也。” 这里的水鸡即指蟾蜍或蛙类。在古文献中,“蛤”常与“蟾”连用或互换指代蟾蜍。
    • 蛙蛤:因此,“蛙蛤”作为一个并列式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是指青蛙和蟾蜍的统称,泛指常见的、形态相似的两栖动物。它强调的是一类生物,而非特指某一种。
  2. 古籍中的用例与印证:

    • 在早期文献中,“蛙蛤”常用来指代这类动物。例如,《淮南子·齐俗训》中提到:“夫虾蟆为鹑,水虿为蟌,皆生非其类,唯圣人知其化。” 这里的“虾蟆”即“蛤蟆”,与“蛙蛤”所指相同。后世注家常引用此类文献说明“蛙蛤”所指。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虫部》对“蛙”和“蟾蜍”有详细记载,虽未直接使用“蛙蛤”一词,但明确区分并描述了这两类动物,为理解“蛙蛤”涵盖的范围提供了佐证。其描述表明古人已清晰认识到蛙与蟾蜍(蛤)的共性与区别,将它们视为相近类群。
  3. 文化关联(蟾蜍):

    • 值得注意的是,“蛤”在“蛙蛤”中更侧重指代蟾蜍(癞蛤蟆)。蟾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常与月亮(传说月中有蟾蜍)、财富(金蟾)等相联系。这使得“蛙蛤”一词在特定语境下,可能隐含对蟾蜍文化意涵的指涉。
  4. 现代使用与辨析:

    • 在现代汉语中,“蛙蛤”一词已非常罕见,远不如“青蛙”、“蟾蜍”或口语化的“蛤蟆”常用。“蛤蟆”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更常作为青蛙和蟾蜍的泛称或特指蟾蜍。
    • 理解“蛙蛤”时,需注意其古语色彩,并明确其核心是泛指蛙类(青蛙)和蟾蜍类动物。

“蛙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蛙”(青蛙)和“蛤”(蟾蜍)并列构成,泛指青蛙和蟾蜍这两类常见的无尾目两栖动物。其使用多见于古籍,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含义已被“青蛙”、“蟾蜍”、“蛤蟆”等词所取代。理解该词需结合古代文献用例及“蛙”、“蛤”二字的古义。

主要参考来源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蛙蛤”是一个汉语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指代
    “蛙蛤”通常指蛙类动物,包括青蛙和蛤蟆。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例如唐代韩愈的诗句“强号为蛙蛤,於实无所校”,清代黄遵宪的“蛙蛤相呼祇取闹”,均以“蛙蛤”泛指蛙类。

  2. 发音与构成
    拼音为wā gé,由“蛙”(青蛙)和“蛤”(蛤蜊或蛤蟆)组合而成。但根据语境,“蛤”在此处并非指贝类,而是与“蛙”连用,整体指蛙类。

二、引申含义

  1. 成语化用法
    部分资料提到“蛙蛤”可形容人的言谈平庸、缺乏深度,如“青蛙的叫声单调,贝类的外貌平凡”,比喻内容空洞或缺乏创意。但这一用法较少见,且多见于网络解释,权威典籍中未明确提及。

三、相关辨析

  1. 与“青蛙”“蛤蟆”的区别
    • 外形:青蛙体态修长、皮肤光滑,蛤蟆则粗糙多疣。
    • 生态:青蛙多活动于水域附近,蛤蟆适应陆地能力更强。
    • 文学意象:古人常将“蛙蛤”与“蛟螭”对比,突出平凡与凶猛的差异。

四、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看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暴令常人岔气赪玉盘筹椀箠杀登场雕残独觉堕局二教風駝讽绎抚襟丐命高分子化工耕槃公班管雇故技重演横挑鼻子竖挑眼淮汭昏逾夹发降低兼营荆株金黄色金张许史救水絶膓开扩口讷媿辱兰膏鳞差陇塞路殿哪样颇极清雅绝尘青毡旧物勤劝驱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柔软胜士时类受祸受田说头儿娑罗绵泰山梁木腾噬曈曈温度五丈原香苞篠屋睎古